英国的《经济学家》杂志曾发表一篇比较、分析哈佛大学经济系和剑桥大学经济系的文章。哈佛大学经济系的实力被学术界包括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的经济学家公认为世界第一,而剑桥大学曾经也是世界上最好的,在经济学理论中有“剑桥学派”之说。而现在,按照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家的看法,其实力只相当于美国二三流大学的水平。剑桥大学经济系的毕业生有很多到哈佛大学继续深造,而哈佛大学经济系的毕业生则很少有 人去剑桥大学。虽然剑桥大学是哈佛大学的父辈大学,但是已经被哈佛大学后来居上。
牛剑传统
哈佛大学最初作为培养牧师的大学而在体制和设置上秉承了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传统,这一传统有两个基本点,一是坚持社会性,这种社会性是指为上层社会服务,所以,历来培养的是属于上层社会的政治、工商和专业等方面的社会精英,包括牧师(至今哈佛大学仍设有独立的神学院);另一个是坚持教育性,这种教育性突出人文主义,反对狭窄的专业主义,排斥职业训练,而且以保存和推进知识为重任。所以,虽然哈佛大学也有成人教育项目,也有暑期的各种各样职业培训班,但其主体,始终强调大学的研究性和人文特色。检视哈佛大学的学科设置和课程设置,可以发现,很多学科和课程并不以纯实用为目的,而是以增进知识、推广学术为导向。这一传统使哈佛大学培养的学生具有高质量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质,使其毕业生具备进入社会精英阶层的基本素质,同时始终占据学术领域的前沿,领导学术研究的方向。目前,哈佛大学仍保留的导师制、学舍制、讲座基金和排他性学生联谊团体,就是“牛剑传统”的体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哈佛大学在“牛剑传统”基础上又引进了德国的教育体制,终于在20世纪初使哈佛大学成为一所拥有十大研究生院和众多一流学者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
一流教授
哈佛大学之所以著名,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拥有一支一流的教授队伍。和一般大学不同的是,哈佛大学的师资队伍结构并不是呈金字塔状,而是呈蜂腰状,亦即,两头大中间小,教授和辅助人员是大头,而助理教授和副教授并不多。在2000多名教师中,仅正教授就有800多名,占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强。而这些教授由于是世界范围招聘的各学科最好的教授,因而实力十分雄厚,其中不乏诺贝尔奖获得者和普利策奖获得者。这使哈佛大学在各个学科都能执学术界之牛耳,而且在各种研究基金的项目申报中占据优势,学术成果也源源不断地发表在各种高级的学术刊物上。而拥有一大批一流的教授也是吸引优秀学生报考哈佛大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雄厚财力
哈佛大学所以能傲视群雄而异军突起,还得益于其雄厚财力。目前,哈佛大学是美国财政实力最雄厚的大学,也是校友捐助最多的大学。而且,仍在不断膨胀之中。以最近10年(1991—2000)为例,在鲁登斯汀校长主政的这10年间,哈佛基金由4.7亿美元增加到15亿美元,每年用于学校的年度预算也由1.2亿美元增加到2.1亿美元。哈佛大学争取到的研究资助由2亿美元增加到3.2亿美元。投资于学生的奖学金支出由5900万美元增加到1.32亿美元。有了雄厚的财力,哈佛大学就能花重金聘请各个学科领域最杰出的教授(哈佛大学因此有各个学科的学术权威),就能建设最好的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学图书馆),就能装备最先进的设备(哈佛大学的实验室设备甚至学生使用的计算机都是世界一流的),就能邀请世界上最著名的学者来讲学、举办各种学术会议、开展各种各样的学术活动(即使是学生会,凭借学校提供的充裕经费,不仅能够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还能给学生提供学术研究经费)。
制度保证
哈佛大学独具特色的大学制度,保证了其正常运转和维持一流水准。招生制度。招生当然要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标准,但是,考试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水平,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哈佛大学就首先开始改革招生办法,既看考生的成绩,又让考生准备推荐信,并参加面试。目的在于保证招收最优秀的人才。以1998年为例,当年1.818万人报考哈佛大学,其中只有11%的人能够被录取,95%以上的被录取者中学学业成绩名列班级前10名。在满分为800分的全国统一考试中,他们的英语成绩均在700—790分之间,数学成绩为690—790分。学业成绩优秀的人就读最难进的哈佛大学是顺理成章的事。不过能否被录取的更重要依据是有无过人的才华和潜力。哈佛大学规定必须面试,目的是考查人品。在面试中,考官要考查报考者是否具有“优良的品质”和正义感,能否保持和弘扬母校的荣誉。如果能够就推荐其入学,否则就不举荐。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在招生过程中还照顾具有特殊天分的人。入学考试委员会在决定是否录取报考者时,有时通过讨论决定,有时则以投票方式决定。
“核心课程”制度。哈佛大学对学生实行的是“通才教育”。刚进大学的新生是不分系科的,注册之后,就开始学习“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分为7大类,即:外国文化、文学与艺术、历史、道德伦理、数理伦理、社会分析和科学。修完核心课程,升到大学二 年级,则开始在40多种不同的课程分类中选择自己的“主攻方向”,当然,学生可以尝试几种不同的“主攻方向”,以找到最适合于自己的个人课程组合。而到三年级,学生可以尝试做研究项目。到四年级,一部分学生甚至可以开始选修研究生的课程,和以后的研究生教育自然地衔接起来。大学本科时修读的研究生课程学分在研究生阶段同样有效,甚至是研究生录取时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这样,由本科教育到研究生教育,也就 是由“通才教育”自然过渡到专业研究上的过程,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专业研究被有机地衔接起来。到了研究生阶段,仍须选课修学分,重要的是,到二年级结束时,必须通过一个综合考试,只有通过这次考试,才能进入论文写作阶段。而综合考试有一定的淘汰率,压力还是很大的。
改革创新
哈佛大学的发展史也是哈佛大学的改革史。艾略特校长主政哈佛大学时的大力改革使哈佛大学由传统大学走上了现代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道路。1870年哈佛法学院院长兰德尔首创的“个案研究教学法”和“苏格拉底教学法”,成为诸大学纷纷效仿的重要教学方法。哈佛大学艾略特校长推出的“选修制”,科南特推出的“通才教育”,文理学院院长罗索夫斯基于1978年率先提出并设计的“核心课程”制度等,均为开风气之先而为其他大学纷纷采用。20世纪90年代初,哈佛商学院的MBA课程被批评为“个案比较空洞、不切实际”、“观点不够国际化”,从1996年开始,哈佛大学商学院对MBA课程作出重大的改革,修读期从2年缩短为16个月,课程方面加强了“领导者训练、如何作出决定、商业道德、团队精神以及分析能力”等内容。1997年哈佛大学从《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美国大学排行榜保持了多年的冠军宝座滑落,许多人批评哈佛把太多的资源和精力用在研究方面,对本科生重视不够,大部分初级课程由读研究生的助教来教,导致了哈佛在大学排名中输给重视本科教育的耶鲁大学。为了改变不关心本科生的形象,哈佛大学努力改革,让一些最著名的教授参与本科教育,为学生们创造独特的学习机会,结果,第二年哈佛就重登榜首。可以说,不断改革是哈佛大学的传统,也是哈佛大学保持领先优势的法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