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澳大利亚《星期日邮报》上星期报道,近日,澳大利亚国内一个颇具影响力的校长、教育工作研究者和家长联盟呼吁,废除中小学生的家庭作业。他们认为,家庭作业不仅是一种浪费时间的做法,更是引发家庭争端的导火索,它既剥夺了孩子们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也无益于教育方式的改进。该提议一经提出,就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澳大利亚教育界的讨论。
废弃家庭作业的行动代表着传统教育观念的一个根本转折,如果成功的话,这将是世界首创。
功课吞噬生活加重心理负担
澳大利亚资深青少年心理学家迈克尔·卡格瑞格博士最近提出,应该明令禁止对小学预备班至九年级的学生布置家庭作业。卡格瑞格的这种想法受到了昆士兰州州立学校校长协会主席托尼·马克格鲁泽的大力支持,澳大利亚教育研究委员会也认同这一观点。
卡格瑞格博士说,孩子们被淹没在一堆毫无意义的家庭作业中喘不过气来,他们的家庭生活除了作业还是作业,这使得他们苦不堪言,会表现出自卑、情绪低落、饮食不调等状态。
卡格瑞格在一个在墨尔本召开的校长会议上提出,废除家庭作业比起减少校园暴力、教育调皮学生和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这些问题来要重要得多。他说:“我和很多中小学生的父母交谈过,发现在50%以上的家庭中,父母会给孩子增加家庭作业量。澳大利亚至少有50万儿童受到家庭作业的困扰,由于长时间对着电脑,熬夜学习,迫于时间压力缺乏运动,他们的心理卫生状况不容乐观。功课渐渐地吞噬了孩子们的家庭生活,不断增加他们的精神压力。”
父母子女之间家庭交流减少
“你做完作业了吗?”这句问话不断地引起父母和孩子间的争吵。卡格瑞格博士说:“很多时候,一些家庭作业毫无意义。有些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没有计划性,甚至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等到交作业的期限迫在眉睫,而孩子还没有完成时,往往就由家长帮助他们完成大部分作业。”
本来,两代人之间是需要时间去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如此才能建立和睦融洽的家庭关系。然而,由于孩子乃至家长疲于应付家庭作业,使得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少了,即使有交流,也只局限在针对作业的一些讨论甚至是争吵。“作业的存在使孩子参与家庭活动的时间少了,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少了,享受音乐和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少了。”
卡格瑞格说,他认为九年级以下的学生不应该有家庭作业,即使是九年级以上直到十二年级的学生,每人每天也最多只能有两个小时的家庭作业。
马克格鲁泽主席也呼吁重新思考家庭作业问题——家庭作业对孩子的学习能起什么作用,如何摆正家庭作业的位置。他说,家庭作业是一种传统的学校和家长之间的交流方式,家长可以通过作业了解到孩子正在学习的内容和他们在学校接触的事物,但是他认为“还有比这个更好的方式”。“如果家庭作业是让孩子朗读给父母听,或者是由父母来读孩子听,那就是我们所支持的。”他说,“但是布置的作业既要大家一致又要适合每个学生,是非常困难的。”
马克格鲁泽称自己是“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方式的拥护者,他觉得体育运动或者是进行艺术研究也可以作为家庭作业。比起那些一成不变的习题而言,这些形式更具有显而易见的积极效果。而一份定量的作业不仅需要耗费教师半小时时间批改,更给家长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作业有助成才?尚未发现证据
澳大利亚教育研究委员会研究员苏·托姆森说,国际上没有证据表明,家庭作业有助于成才。她说:“孩子应该可以在学校内就完成课程作业,如果不能的话,那么该课程就需要重新设置了。在和父母一起做作业的过程中,确实有些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但是绝大部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沮丧、困惑,开始对学习缺乏兴趣。”
澳大利亚三年级至七年级的学生每人每天的平均家庭作业时间不超过1小时,八年级和九年级为2小时,少于世界平均时间的2.8个小时。但是澳大利亚九年级学生每年用于作业的时间平均为1313个小时,比世界平均时间多出44个小时。
在对40多个国家的调查中发现,在数学和自然科学课程上,伊朗学生的家庭作业时间最长,达到平均每人每天4小时。然而,通过分析家庭作业时间和成才两者间的关系发现,每日作业耗时最长的国家的学生,并不一定表现得最好。
昆士兰家长市民联合委员会主席万达·拉姆贝特也认为,很有必要重新讨论家庭作业存在的必要性问题。她说:“在家长的期望和学校教学目的之间要有一个平衡点,因此在家庭作业改革上需要有一个较一致的决定。”拉姆贝特认为,在一天的学习之余,教育者应该为孩子提供对他们的学习最有益的东西,而不是填鸭似的把成堆的家庭作业塞给他们,很多时候学生并不能从这些作业中学到些什么。
作业也有益处重在布置适度
但也有不少人持相反的看法,他们认为,适量的作业对学生是有益无害的。
昆士兰州教育部的发言人就说,家庭作业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让孩子“知新”,而是在于“温故”,适量的家庭作业对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许现在一时还看不出这些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但是当孩子长大后从事一些科技领域的研究时,这些从小养成的学习习惯就会相当有帮助。
昆士兰州教育部还认为,很多中小学校在布置家庭作业的时候还是恰到好处的。他们会适度地布置作业,而不是给学生留过多的任务,弄得他们疲于奔命。
相关链接
澳中小学课程安排
澳大利亚的教育为13年学制,5岁起入读幼儿园或预备班,之后是12年的中、小学课程。一些州的中学由第7年开始,但昆士兰、西澳、北部地区及南澳的高中则由第8年开始。读完12年后即属高中毕业,可获得州政府颁发的证书。高中学历获得澳大利亚所有大学的认可。
澳大利亚的小学课程领域包括6个方面:英语、数学、科学与技术、人类社会与环境、创造与活动性的艺术、个人发展与健康及体育。中学阶段又增加了两个方面:科学技术与运用研究、非英语的其他语言。课程设置上的高度灵活性是澳大利亚中小学教育的一个特点,另一个特点是以启发学生智力、培养自学能力、注重实际应用为原则。在教学中,通常会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课堂灌输极少。
比如,在澳大利亚中学教育中,像历史和地理这类以“记述事实”为核心的课程,学习过程几乎完全是教师指导下的自学。教师会发一些阅读材料、放录像和组织外出参观,让学生选择要点回答问题,或者给出题目由学生去图书馆查找资料完成作业,较大的作业就像一篇小论文。而在英语课中,像语法这样枯燥的内容就要求学生自学后完成一个大作业:为小学五六年级学生编一本简明语法手册。于是,学生会找一些语法书籍自学,并总结许多他们还不曾学到的概念:名词、动词、副词、时态、语气等。
在澳大利亚的中小学里,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训练贯穿始终。比如,当众表达和演讲被当作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在英文和社会科学课里,学生需要作多次演讲。从选择演讲题目,到收集资料、准备讲稿、预演、正式演讲,学生都需要非常重视,因为在总成绩中演讲常常占到10%到20%的分数。集体协同工作是素质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有的大作业规定必须由三至五人集体完成。
澳课程改革特点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掀起了中小学课程改革运动,中小学课程发生了显著变化。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不直接管理全国中小学的课程,只对各州中小学课程发展给予指导和资助,课程管理权限主要在各州。90年代后期,各州政府部门也在管理上简政放权,强调学校的自我管理,于是各校校长被赋予实现课程自我管理机制的重任。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是当今澳大利亚课程的基本目标。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提出,须提供与社会、文化和国家经济需要有关的教育。在这一新的课程目标模式的指导下,中小学课程有了很大的变化,如增加了室内外的游戏活动时间,提供了更多社会实践机会,强调了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选择课程等。
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相比,澳大利亚中小学课程内容扩大,科目总量也翻了一番,尤其是选修科目增加较多。各中学开设的科目一般都已达100多门,涵盖科技、艺术等诸多方面。
与此同时,课程改革也面临许多问题,其中较为严重的一个就是课程“超载”。90年代以后,澳大利亚中小学,特别是中学,设置了极为繁杂的课程,有的学校课程门类多达近200门。学生们纷纷抱怨课程“超载”,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过重的负担,有关课程内容的单子很长,有待掌握的信息量大得惊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