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宾州西彻斯特大学主管科研及师资发展的助理副校长洪朝辉,在纽约接受美国《世界日报》访问时表示,目前至少已有10名中国留美学人出任美国各大学副院长、副校长以上的高级主管职务。
洪朝辉指出,自8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美学人日增,在美国社会的地位也随时间推移而改变,约可分四个阶段:
第一是求学阶段,时间在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中国学人大多在这一阶段“寒窗苦读”,并在90年代初成功获得各类博士学位。
第二是求职阶段,时间在9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他们大多顺利地在各大学、科研机构和公司企业得到工作机会。
第三是求发展阶段,时间在90年代中至90年代末。在此期间,他们中不少人成为大学终身教授或公司中级主管。
第四是求突破阶段,时间在21世纪初。
洪朝辉说,在学界升任管理阶层的中国学人,已形成一股群体力量,其主要成员包括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主管学生事务的助理院长程星、尔湾加大研究所助理所长陈勇、德州农工大学主管科研的助理副校长赵伟、马里兰州Towson大学研究所所长兼主管科研的助理副校长宫锦康、Kennesaw乔治亚州大教育学院院长万毅平、Stevens Point威斯康辛大学文理学院副院长王进、佛州Nova Southeastern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长杨洪刚,以及洪朝辉等。
洪朝辉指出,中国学人在美国大学获得终身教授的成功比率,相对较高,约60%至70%左右,“因为中国人在科研与教学能力上,大多高于美国教授的平均水平”。另外,大批中国学人出任美国大学系主任一级的职位,也能胜任。
他指出,要从终身教授或系主任,向院长和校长一级发展,需要跨越一个相对艰难的台阶,因为美国大学副院长以上的职位,往往是全职的行政职位,“需要经过全国公平、严格和激烈的竞争,主管复杂的人事和庞大的预算,这对一个中国人来说,其难度与挑战显而易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