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烈的高考竞争,“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出国留学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折衷策略。
近几年来,中小学生出国留学的人数越来越多,据统计,其数量甚至已经占到留学生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在一些大城市,许多家庭无论有无经济实力,都要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出国。在国外的花费是巨大的,一个孩子出去,就意味着家长每年要投资少则十万、多则几十万人民币。这意味着,全国的民间教育投资每年将有几十个亿流入了“洋学校”。
面对一发而不可收拾的“小留学生现象”,有人发出了这样的疑问:过去都是大学毕业后再出国留学,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中小学生要走这条路?到国外念书是否比在国内更有价值?
家长:高考难,就业难,留学成为折衷策略
一位正在给儿子办出国手续的母亲告诉记者:“坦白地说,我把孩子送出去的主要原因是高考竞争太激烈了。自从孩子上高中甚至是上初中开始,我们心里就一直压着高考这块石头。”这位母亲几年来最关心的不是别的,而是与高考有关的各种信息。她发现,前两年大学扩招之后,虽然高校录取的人多了,但考生的志愿却越来越向少数名校集中,一些考生是非重点大学不读,非热门专业不读,使名校、重点校愈加门槛难进。“今年考生的数量又有增加,再加上去年的复读生,竞争更激烈了,要想考个好大学谈何容易。与其这样难,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出国读书。说心里话,如果孩子在国内能上理想的大学,我也未必把他送出去,一是他年纪小我不放心,二是经济上要投入太多,我的压力也很大。”
另一位想把女儿送到德国的家长说:“现在大学年年扩招,孩子大学毕业后找工作也越来越不易了。本来是想让孩子大学毕业后出国读研究生的,可看看眼下这形势,还不如让她早出去,‘洋文凭’总比‘土文凭’硬气,对将来就业有利。”
记者了解到,不少人的想法都与这两位家长相同。激烈的高考竞争,难上理想大学,“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出国留学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折衷策略。
学生:逃避“黑色7月”
每年7月(从2003年起改为6月)的7、8、9三天,是全国统一高考日,它在不少考生心中是一道可怕的门槛,被称为“黑色7月”。
记者多次听到高三学生的诉苦:“我是家里最苦的人了,每天起得最早,睡得最晚,没有周末节假日,没有寒暑假,不敢看电影电视,不敢出去玩,成天奔命似的上课作业、模拟考试、假日补课,紧张得透不过气来。这一切都是为了应付高考。”
就读于北京某重点中学的赵鑫说:“在我们班,打算放弃高考出国留学的同学不下10人,有的在高二时就开始准备,现在手续都办得差不多了。也有人在高考前夕逃避‘黑色7月’,选择出国。即使是目前准备高考的同学,他们的父母也在观望中,一旦情况‘不妙’,就可能走出国这条路。”
一个女生说:“我上初中的那个班,现在差不多走了一半了,我也在做出国的准备。我是这样想的,如果没有出国条件,那我只有拼命去高考。既然家长有能力为我安排另一条路,我为什么非要去挤‘独木桥’呢?现在高考太难了,而且不能促进我们的学习,大家都是为高考而高考。我常想,要是国内的大学能象国外那样宽进严出就好了。”
出路:呼唤更进一步改革
无论是“小留学生”还是他们的家长,都把目光投向了高考制度。
———“一考定终身”,这是现行高考制度的最大特点。曾在国外留学多年、对中西两种教育体制有切身体会的何松博士这样认为。我国每年数百万考生只有一次高考机会,很多人的命运,往往就系于这一次考试的结果。“好与不好都是它了,如果考得不好想第二年再考,而第二年有可能更难考。因此,‘一考定终身’,再没别的机会。”何先生说,在教育发达的国家,一年至少可以考两次,每次考试的成绩在两年内有效。一些国家还由各省、州、市或各大学自主考试,并将考试时间相互错开,这样就为考生提供了多次机会,不会出现一次考试决定一生命运的情况。
———考试形式单一。由于全国统一考试,唯一可选择的方式只有笔试。笔试有一定的片面性,只侧重书本知识。,重知识,轻能力,培养了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
———录取模式缺乏公正性。全国高考统一内容、统一时间、统一评分标准,而在录取模式上却以省市为单位进行,在客观上造成录取分数线的差别,有的差别还很大,这使得本应公平的全国性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考生户籍所在地。
应该说,针对高考制度存在的问题,国家近年来已经进行了一些改革,如在考试内容设置方面,增加了对考生综和能力和素质的考察;在考试时间上,探索每年增加一次春季高考。但显然,人们对这种改革的期待远不只此。
“小留学生现象”带给人们的思考很多,呼唤高考制度更进一步改革,便是其中之一。
作者:李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