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十数年的奋斗,大部分在日华人已渐近中年,步入上有老下有小的年代,尽孝的问题自然被提到眉睫之前。许多华人都考虑过把年迈的父母从家乡接来日本团圆,照顾他们的晚年生活,但由于日本入管法的限制,目前,绝大多数在日华人依然处于和父母分居的状态。如何尽孝,正让生活在特殊环境中的在日华人陷入新的思考。 扪心自问是否尽孝 十多年来,在日华人普遍都走过这样一条心路历程——从初来乍到在日奋斗,到如何融入日本社会,转向如何教育下一代,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华人考虑着自己以及下一代的问题,相比之下对父母如何更好安度晚年的关注却淡漠了许多。 大多数华人只是用汇款寄钱的方式聊慰自己无法尽孝的心,少则一年10万,多则数十万日元,但是钱并不能完全代表儿女尽孝。“纵有黄金千堆高,不如儿女身边好”,父母更希望子女能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人在身边,哪怕是一杯热茶,一张笑脸,也能让他们晚年有所安慰,有所依托。人老了,中国传统“养儿防老”观念在心里就更加迫切和浓烈。 上海一位73岁高龄的老人,在脑中风后希望远在加拿大和日本的一双儿女能回国看望,谁知等到的却是两张外汇汇款通知单。老人一气之下,把钱如数退了回去,他说:“我养的是一双儿女,而不是这几张美金。”老人老泪纵横,捶胸大骂儿女不孝。 现在也有不少华人把父母当作专守后防的“贤内助”,每年办父母轮流来日帮忙看护孩子,照料家务。看着他们已经劳累了半辈子的身影,儿女们又于心何忍? 有人说:“父母对孩子好,那是动物的本性;孩子对老人尽孝,却是不易做到的美德。”生活在东瀛的华人希望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下,为父母做些什么。 入管法阻隔亲情相聚 在尽孝的过程中,华人首先想到的是把老人带来日本一同生活,以便照料他们的晚年生活,但日本入管法规定,在日外国人父母只能以短期探亲签证资格来日,与父母一起在日共同生活成为了一个十分难圆的梦。 据日本入管局统计,2002年70岁以上入境的中国人为5364人,其中绝大部分持来日探亲短期签证。一个令人无比感伤的事实是:七旬老人为了见一眼日思夜想的儿孙,为了圆一次后辈绕膝的天伦之梦,不惜坐几小时的飞机往返于中日两地。古稀殷勤为探看,却让儿女情难以堪。 据了解,每年日本入管局都会收到上百份在日华人本人或者法定委托人为父母申请来日定住及特殊活动的申请书,但能够批下来的仅仅十几件,成功率不到10%。父母无法来日长期居住,成为了华人难以圆满尽孝的一个巨大阻碍。 日本入管局之所以像防洪防灾那样严格控制外国人父母来日,主要原因是日本政府不愿且无力负担外国老人在日的福利。 已经拿到父母在日定住签证的何亦明(假名)先生对记者说:“我向入管局申请父母定住签证的时候,给入管局写了一封保证书,保证父母来日后不享受日本的国民健康保险、生活补助以及所有老后福利。”要说明的是,何亦明的老父已经73岁,他母亲因糖尿病陷入半瞎状态,来日后如果不享受健康保险的话,家里的经济负担可想而知。“幸好,我入的是厚生保险。”何先生脸上露出成功打完了一场擦边球的笑容。 金窝银窝不如草窝 华人把父母接来日本或许是最直接的尽孝方式,但是由于文化意识与生活习惯的差异,老人们对来日显然缺乏热情。 俗话说得好,“金窝银窝不及家里的草窝”。老人们在中国一般都有自己的生活小圈子:上集市与小贩讨价还价;去公园遛鸟,打打太极拳;偶尔去亲朋家串串门。但来日后,他们孤独异乡,连一个围着打麻将牌的搭子,聊天喝茶的朋友都找不到。老人仿如被圈禁的宠物,天天趴在窗台上看着街景发呆,要不就一天到晚地对着中文电视和中文报纸,以打发空虚的时日。 日本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秘书刘航先生告诉记者,他父母来日4次,他每次想要给他们申请定住资格,都被他们拒绝,理由只有一条:“我们住不惯日本。” 老人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尤其进入了日本这个全新的生活环境,对老人的心理和生理来说都是一种重压性的考验。不少老人来日不久就病倒,甚至有的患上了心理疾病。让老人晚年承担这样的一段经历,似乎也有些残忍。 玉县郑女士的母亲来日不到两个星期,就患上了忧郁症,辗转各大医院就医都未见成效,但一回国后,老人的忧郁症立刻不治而愈。 尽孝是一种心意,更是一种行动。把父母接来日本或是尽孝方式之一,但这取代不了身处异乡的华人全面思考有关尽孝的人生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