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晚上,在武汉的一个茶馆里,我注意到一名女服务员和她的朋友正在看杂志上的一篇关于我的家乡伦敦的文章。在她们去招待客人的时候,我便偷眼看了看,后来我们就聊起了国会大厦、伦敦塔、圣·保罗教堂和白金汉宫。这些建筑的照片也出现在中国的教科书上,旅游者们也喜欢参观这些地方并且在那里拍照。
实际上,与人们读了诸多杂志书籍的介绍而想象出的伦敦相比,伦敦其实更大、更脏,也更拥挤。伦敦有约800万居民,分布在很大的区域,大部分是郊区,而旅游者是很少去那里的。城里的街道很窄,而且常常堵车。那些著名的建筑多数都相距很远,中间隔着一排排单调普通的楼房。我们没有像北京天安门广场、巴黎协和广场那样雄伟的公共场所,也没有像华盛顿宾夕法尼亚大街那样的可举行庆典的宏伟街道。在BBC广播公司最近所做的一次问卷调查中,白金汉宫被选为全英国最难看的十大建筑之一。但是周一至周五的每天早晨,蜂拥而来的人们走过伦敦桥,去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开始辛勤工作的一天,而在码头区,则发展起了现代化的商业,摩天大楼与上海的浦东竞相媲美。我们有世界上最大最好的上乘剧院,最近又增加了一座忠实于原样的上演莎士比亚戏剧的“全球剧院”,里面没有电,整个建筑是木结构,屋顶是茅草的,因此演出只能在夏季的白天进行,这和当年诗人莎翁在世时的情况一样。
关于伦敦的传说在中国和其他国家长盛不衰。正如撒切尔夫人在访问北京时告诉大家的,伦敦不再有雾了。早在50年前,当住宅、工厂和火车停止烧煤后,雾就消失了。警察们尽管还穿着传统的制服,但如果你用早年的称呼“Bobbies”称呼他们,就会惹人发笑,现如今我们则称他们为“The Bill”或是“The Plod”。警察们配备着对讲机,坐在汽车里巡逻,也可能带着枪。对于旅游者,他们彬彬有礼,如果你的确迷了路,他们会给你指路。在电影里出现的那些热心肠的“伦敦佬”倘若确实存在过,也在浓雾消失的同一年代不见了,贫民窟已被拆掉,原来的居民搬进了政府公寓(这是由当地政府出资兴建并出租的公寓)或是迁到了郊区。如今,住在城里的人也像纽约、巴黎人一样非常复杂。我们有仅次于南美洲的最大最亮丽的狂欢节,但也有歹徒、滥用毒品和种族仇视现象。那些很有人情味的供应白酒的邻里酒馆正在消失,原来的铺面改为了快餐店、商店和办事处。
在索霍的影剧院区域的中心有一个小小的中国城,一条步行街上有中国式的牌楼,那是香港商界提供的,还有传统的狮子雕像和纪念碑。商店和餐馆供应中西合璧的食品,那些更正宗的中国菜则带有中文和英文的菜谱,但多数顾客都用刀叉吃饭。几年前在这儿的中国人还说广东话,但现在常可以听到普通话了。各旅行社贴着去北京和长城旅游的海报,有一家商店还专门出售少林功夫的行头。每年的春节,伦敦的中国文化协会都在附近的累斯特广场举行庆祝会,表演中国民族音乐、舞蹈、武术,吸引了很多人驻足观看,当地的电视台也进行报道。
要想发现伦敦真正的乐趣所在,你必须细细搜寻。走进一条普通的街道,你会发现一家真正的莎士比亚时代的酒馆,如今还供应着啤酒;在金融区的新办公楼当中找到塞缪尔 约翰逊博士(1709-1784)曾经居住过的房子,他在那里编写了第一部有权威的英文字典;你还可以参观一个小小博物馆,它可是展示中国陶瓷的全球最佳收藏之一;还有那和狄更斯小说中描写的一模一样的老书店以及诗人济慈写下《夜莺颂》的房子。还有很多稀奇的地方,例如未加改动的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演讲屋,达尔文在那里向世界介绍了他的进化论;在郊区环路旁的一座白色大理石的印度庙宇,功利主义政治哲学家边沁(1748-1832)的骨骼骷髅——他坐在椅子上,穿着衣服,这是按照他生前的要求展示给人们。你若是去游览伦敦,在看著名景点时,也要尽力找到这类地方,但你恐怕需要一个当地导游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