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去加国的朋友回到北京小聚,聊起在枫叶之国最深的感受,不约而同地用到了“和谐”两个字。
和谐给加拿大带来了美丽。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人与城市,处处可以体现出这个国家的人们追求和谐环境的匠心独运。从国家的历史上来说,加拿大非常年轻,但是这个国家的人民对待自己的历史却无比热爱和尊重。这种热爱和尊重体现在城市的建设中,就是追求和谐。
在我的印象中,加拿大的首都渥太华是最能体现出这个国家“和谐”本色的地方。渥太华与奥塔欧埃斯地区共同构成了加拿大的首都区,虽然贵为一国之都,但这里却决不拥挤,满眼都是清爽怡人的自然环境。渥太华不大,整座城市以“国会山”为中心,疏落有致地排列开来。在1857年的时候,渥太华还只是一个“杂乱无章”的木材小镇,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却将这里选做加拿大的首都。1866年的时候,成为加拿大象征的国会大厦才基本建成,然而在加拿大即将庆祝成立50周年的时候,1916年的一把大火,将国会大厦几乎全部烧毁。那个时候加拿大还没有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完全脱身,但为了“维持国会永久地址”的历史感,加拿大人全力重建了国家的象征———国会大厦,直到1922年,工程才全部竣工。虽然作为一个国家,加拿大没有悠久的历史,但他们对待历史的保护和尊重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点,从渥太华这座城市身上体现的非常明显。
我住的酒店离“国会山”非常近,于是我决定晨跑感受一下枫叶之国的首都。清晨的空气十分清澈,让人有一种急于融入其中的质感。沿着风景旖旎的里多运河,在为锻炼者特意设置的步道上慢跑,与对面零星跑过的晨练的路人打声招呼,随热汗流出的是一种真正放松身心的感动。顺着缓坡跑上没有任何围墙的加拿大国会山,满眼都是郁郁葱葱的绿色,树丛中不时出现诸如松鼠之类的小动物,不远处就是碧波穿流的渥太华河。绿色的国会大厦屋顶、苍翠的树木、大片的草坪、蔚蓝的天空和河水,还有随处飘扬的红白相间的加拿大国旗,真是一幅充满了和谐的风景画。
渥太华建都的历史只有100多年,但这座城市却处处体现了对历史和传统的尊重。渥太华也有一些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但是所有建筑的设计与城市的核心———国会山的景色都显得是那么协调。在与国会大厦一河之隔的地方,我却发现了许多非常具有现代特色的建筑,这些现代派的建筑设计巧妙独特,十分引人注目。事实上,由于加拿大是个非常年轻的国度,因此这里决不保守,许多出色的现代主义甚至后现代主义设计师的作品都映入了我的眼帘。加拿大的朋友告诉我们,许多当代最优秀的建筑师都把自己最充满想像力的作品拿到这里。我们在渥太华河的对岸参观了加拿大最著名的博物馆———文明博物馆和加拿大国立美术馆,最吸引我的除了馆内丰富的展品,还是这两座具有强烈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在我看来,这两座建筑堪称现代建筑的精品,具有浓烈的时代感。最让我震撼的是,在参观这两座建筑的时候,陪同我们的加拿大朋友把我们带到一个角度,告诉我们说:“其实我们对现代建筑的选择和设计是非常在意的,最重要的一条,是要与旧有建筑、与自然环境达到和谐。”顺着她的手指,不远处隔河相望的渥太华中心区跃入眼帘,国会山那高大的哥特式建筑与近处的现代建筑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虽然对比很强烈,但决不突兀,远近搭配,构成了整个城市的协调美妙的建筑风景。那一刹那,我突然很感动,我感受到了渥太华人对待城市的热爱、对待传统的热爱、对待现实的热爱。如果从整个城市的规划来看,渥太华在我眼里算得上是一个精品,既可以看出人们刻意的雕琢,又将城市的建筑与自然风景有机地融合起来,最重要的是,渥太华在新旧建筑之间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平衡点。在渥太华,和谐给我的触动,直到今天想起来,依然激动不已。
在加拿大的文明博物馆,一些展品让我觉得很有趣,比如一整套的上世纪初的浴室装备或者是当初最早的北美移民的餐具等等。与那些历史悠久的国家相比,这些展品的确很难称得上传统意义上的“文物”,但加拿大人觉得:这就是他们的历史,他们需要把这些点点滴滴保存下来。与一些同行朋友的不屑相反,我倒是很尊重加国人民这种对待历史的态度,我觉得他们真的热爱自己的国家,而不是破坏自己的传统。事实上,我觉得渥太华带给我的那种震撼与加拿大人对待历史的态度是一脉相承的,他们对待城市的保护和继承的态度,体现了他们追求现代与传统之间和谐的坚决。
回到北京之后,每每想到在地球另一端的年轻首都———渥太华,我的心总是有些沉重,一种为“和谐”而生的沉重。站在北京景山上,你是不会用“和谐”这两个字形容眼前的一切的,故宫的恢弘雄伟依旧,可是环顾四周,北京的中心已经被一圈又一圈没有个性的高楼箍起来了。同样,站在后海的银锭桥边,旧时“燕京八景”中的银锭观山已经变成“银锭观楼”了。不是说北京不美了,只是觉得与“没什么历史”的加国首都渥太华比起来,“历史悠久”的古都北京,真的缺少了一份能够打动人的“和谐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