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芳说:真的不能对任何事物期望太高。在德国旅游时那点浮光掠影式的印象太好了,以为德国就是歌德、席勒、海涅、托马斯·曼,就是贝多芬、巴赫、舒曼、门德尔松,就是马克思、康德、尼采、莱布尼茨,就是明媚的阳光、神秘的古堡、盛开的鲜花……然而生活到处都是一样的,酸甜苦辣一样都不会少。期望太高了,跟现实落差太大,自然容易沮丧。其实这不能说明德国不好,只是我带着太多美好的想法而来,所以才会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里的学习气氛还是比我们国内要宽松、愉快得多,有这一点也就足够了。
或许选择少年留学真的是选择了艰辛。一个年仅十六七岁的独生子女,独自闯荡国外,从第一天踏上异国土地开始,身上就背负起生存、学习和竞争的压力。他们把“家”扛在了自己的肩上。也许下面的这段话最能代表少年留学生的心声:“最美好的世界在哪里?在我要飞去的天堂!最艰难的生活在哪里?在我奋斗中的地方!最深切的思念在哪里?在我那梦回的家乡……”
钱女士:46岁。有一个收入可观的稳定职业,一个同样收入可观的博士生导师的丈夫,一个今年参加中考的儿子。
小学升初中的时候孩子考得不太好,没能进入一个理想的学校,三年初中上下来,孩子虽然很努力,从目前的模拟考试来看成绩还可以,能够有一个中等以上的高中读,但我还是想把他送出去上高中。目前正在通过国外的亲戚替他联系学校,办理一些相关的手续。但是我们做这一切并没有告诉孩子,我们还是希望他能经历中国的教育制度以及考试制度,并从中体会到一些东西。这也是一种磨炼。这样无论孩子考得如何,也不会没有出路。
问起她为什么选择这么早就送孩子出去的问题,她说,我和我丈夫都曾在国外留学,我们深知,世界先进国家的教育水平必然也是先进的,因此那里的文凭含金量自然也比我们这里的高。所以获得发达国家的文凭,在国内就业能获得较高的承认。为孩子创造条件,让他尽可能早地投身到这样一个强势的、领先的社会环境中去学习和锻炼,这应该是很多家长的价值取向。
如今在国内考一个好高中比考普通大学还难,考一个名牌大学更难。虽然现在上大学比上世纪80年代容易了很多,但若想进名牌大学,读热门专业,竞争还是相当激烈的。就算是圆了名牌大学梦,又能怎样呢?现在高学历、洋学历、双学历真是多如牛毛。若干年后,当我们的孩子去北京建国门的写字楼里应聘外企一个中级职员的位置时会发现,排在他前面的5个人,可能有两个是早稻田大学的硕士,两个是哈佛的MBA,一个是麻省理工学院博士。想想我们的孩子还敢把那本国的本科学历掏出来吗!
随着国内高学历人才的增多,就业市场的竞争将愈趋激烈起来。在国内的几大中心城市,有的是高薪的好职位,但一本过硬的文凭往往是它的敲门砖。面对这种局面,出路似乎只有一条,直接出国留学,以求未来有一个高起点的事业发展机会。
其实,送子出国,谈何容易,家长要承受金钱和情感的双重压力。即使这样,他们仍然义无反顾地把孩子送上征程,这当然不会是一种冲动之举。
钱女士说“早出去”有早出去的好处,首先,有利于语言尽早过关,其次有利于对当地社会的适应和融合。人们常说越小的孩子可塑性越强,在语言、文化观念等等方面更易入乡随俗,而比较大的孩子逐渐趋向定型,想让他有所改变,虽然也不是不可能,但所花费的气力会更大。
钟先生:40岁。某杂志主编。经济实力并不雄厚。女儿今年应该参加中考的,但为避开中考,年初已将孩子送去美国读书。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该出国的时候没出国,所以现在就只能让孩子自己受些罪了。其实我们也要承担很多,经济上还好说,现在做父母的拼命挣钱还不都是为了给孩子挣下一个好前程。但你给他留下再多的钱,他自己没有本事也不能长远,所以现在把他送出去吃些苦不一定是坏事。
但是孩子出去这几个月里可以看出真的是受了不少苦。首先,这一代独生子女,在家的时候都像小皇帝一样,什么都不干,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日子,凡事不用自己操心,再加上学习辛苦,做父母的就越发不舍得让孩子做什么了,不要说自理能力,就连身体条件都很差。在家的时候除了念书几乎什么都不做,也很少运动,所以到了外边才知道身体不适应,走了这几个月已经病了两次了。但换一个角度来看,出去就更是对的了。我们国内的教育给学生的负担太重了,我们每天看着孩子起早贪黑地学习很心疼。在国外起码没有这么重的课业,如果我们有能力为何不让孩子在一个自由自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成长呢。
另外我们也想,早一点出去可以尽快把语言关过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对人才的国际交流能力越来越看重。所以让孩子掌握一口纯熟的外语,以获得比国内大学生更强的竞争力,也是很必要的。随着进一步的开放,对外语的掌握就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薪金。不是有人说,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即使什么也没有学到,在那个环境里英语水平也肯定会不同一般。就算是花钱给孩子买一个语言环境。这个环境在国内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有的。像我们这一代人,在国内断断续续也学了十几年的英语,从我上小学的时候就在学,但总也张不开口,就是缺乏这种语言环境,所以成效甚微。不是有这样一种说法:在国内读四年,拿到的是一个证书。在国外,可以说四年下来拿到的至少是两个文凭:所学专业和一门外语(某些国家需要选修第二门外语,这样就又多了一门语言功夫)。两个当然比一个划算。在当今中国全面对外开放的形势下,外语的作用日益凸显出来,使得这第二个专业可能比第一个还重要。虽说现在就业压力很大,工作不大好找,但如果你具备了流利的英语,何愁在国内找不到好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