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燕,复旦大学在读硕士生,上海新东方国外考试部教师。2004年3月7日,被复旦大学派往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做三个月的交流学生,下面是她在澳洲的所见所闻所感,与大家一起分享。
2004年3月7日 晴
今天离家出发飞往墨尔本,始终没有觉得兴奋,可能是因为要离开亲近的人的缘故吧。妈妈没有去送机,只是爸爸和好友去了。到了机场,父母看到一切顺利,也就回去了。我心里其实是伤感淹没了开心,实在舍不得走。
17:30登机,飞机上有个小孩一路哭闹,真是撕心裂肺,弄得整个机舱的人都没有睡好。还好我带了耳塞和眼罩,稍稍减轻了一些影响,但飞机上睡觉总是觉得不舒服。
2004年3月8日 小雨转阴转晴
当地时间6:30(北京时间3:30)到了墨尔本的Tullamarine机场,在等了其他几个一起被pickup的学生,到了我住的Medley Hall已经是早上9:00了,大部分的学生都上课去了,而且3月8日在澳大利亚是劳动节,公众假日,所以街上颇显冷清。天下着小雨,很冷,一点都不象网上查到的天气情况,和上海的天气倒是差不多。从外观看,是一栋典型的维多利亚时期的建筑,有阳台,回廊,大厅,楼梯,最吸引我的是进门抬眼就看得见的有着两层楼高的彩绘玻璃圣母图,这是追求现代的中国大学的学生新宿舍所没有的,很有特色。
匆匆放了东西,洗把脸,把Medley Hall内部格局认认清楚,还迷了路,很不好意思地向人问清楚。遇到Ruth,她很热情主动地问我有什么要帮忙的,还给我很多建议,很感动。看看时间已经快10点了,天哪,这在国内才7点,我还没醒哪。得赶快去学校注册。按图索驿,在加上勤于问人,学校到也不难找。注册的老师都很热情负责,事情也算一件一件办得比较顺利,想来这和在国内准备工作做得充分也是有关系的。注册的流程走下来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在国内一般只要到系里报到就可以了,其他的事情都会由系里的老师一手办理。而在U. of Melbourne从International Center到Faculty of Arts(系里)在到Student Administration全都要自己跑,银行户头也要自己开,什么都得自己来。好在学校也不是很大,所有的地方都是within the distance of walking (步行可以接受的距离)。但我一夜未睡,这样跑下来也觉得挺累的。午饭在Melbourne都是1:00-2:00,我其实11:00就饿了,(国内的brunch时间,)无奈为了办手续硬是坚持到了两点,反倒饿过头不觉得想吃东西了。
下午本想休息一下,但上网注册学生email帐户,还有和Medley Hall的Principal见面就把时间用掉了。看看离6:30吃晚饭还早,觉也索性不睡了,去熟悉一下周边的环境。Ruth告诉我和我住的Medley Hall所在的Drummond Street平行的Lygon Street 是有名的商业街,去走了一看果不其然。Lygon St.一半全都是餐厅和酒吧,另一半都是商店。还乘机买了长途电话卡和手记卡。澳大利亚的长途电话真的很便宜,而且打到不同的国家应当买不同的卡,我买的就是专为打到中国设立的卡,折合成人民币才10元每小时。手机卡有些麻烦,居然是要打电话开通的,对方说话太快,语音又怪,内容乱七八糟一大堆,好不容易才一一听懂,真是汗颜啊。但办好后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走回来的路就觉得很累了,是上坡,而且居然出了个大太阳,直晒得人懒洋洋的,越发觉得累了。虽然沿路的景色真的是很美,但我没精神,路人又很少,给自己拍不方便,就只拍了几张风景。
晚上吃晚饭很有趣,是整栋楼里的人围坐在一起像个大家庭一样的。晚餐是典型的西餐,先喝汤,在吃主食,最后是甜点。罗宋汤味道还可以,主食就只是绿花菜,土豆泥和肉肠,看来老外在吃的方面还真的是没有什么创意,接下来的几个月就都得吃这些东西了。甜点不错,是热的蛋糕上加冰激凌,难怪老外都胖,都憋着劲吃甜点呢。
2004年3月9日 晴转小雨
真是搞不懂墨尔本的天气,上午还是晴空万里,下午居然就下起雨来了。
早上实在是没有能够早起,错过了楼下的早餐。匆匆吃了些饼干就去见了Effie,她是我们这里的行政主管。然后依照她的指示去电脑商店买了wireless card。但是拿回来装的时候有问题,几个人七手八脚都没有搞定,主要是应为这里懂电脑的都不认中文,而我对电脑又不太在行,最后几近绝望。还是只得晚上下课后求助卖给我卡的商店。这是一家典型的中国人开的家庭商店,爸爸妈妈而他们的儿子。服务态度很好,尤其是那个年轻的儿子,等我到将近八点没走。最后终于搞定,真是大松一口气。
下午去上了第一节课,努力尽快融入课堂。授课的就是系主任,讲的是研究应用语言学的方法。是很基础的课。但毕竟授课的形式和我在国内经历的不太一样,还是比较新颖的。
2004年3月10日 晴
今天是颇有收获也是很开心的一天。早上7:30就接到了爸爸的朋友的电话,说是下午要来看我,很开心。起了个大早,跑到楼下吃早饭,发现东西还是不错的。我吃了热的蛋糕,加上蜂蜜酱,很好吃。而且还有意外收获,发现居然可以登记早吃或是晚吃晚饭。原以为晚上上课就得错过晚饭了,原来回来还可以吃得到。我就登记了,而且事实证明这样做绝对明智。晚上回来后和餐厅里工作的一对新加坡夫妇一起吃,谈了很多上海,中国,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的情况,很投机。还遇到了另一个上海女孩,不过她12年前就到悉尼了,但毕竟背景相同,有很多共同语言,希望能和她成为好朋友。
下午和爸爸的朋友坐了环市中心的免费电车,知道大概的情况,以后就可以自己乘了。还逛了逛市中心,这里还是比较繁华的,但看过了上海的灯红酒绿,再看任何的繁华景致也就不过如此。很多东西都是made in China, 但从外国进口的商品,比如化妆品的确比中国便宜,可以考虑以后买一些回去。大卖场Safeway和Big W也都去了,总体和上海的家乐福还有乐购差不多,但毕竟知道了什么地方可以买到什么了,也知道了大概的物价水平。感觉在这里One Dollar就好比我们的一元人民币的概念,告诫自己也不要总是动不动就乘六算。久闻大名的Queen Victoria Market也终于看到了,无奈今天关门,以后一定要找机会去买些东西。
上课也还可以,就是没有及时拿到课本有些不适应。回来上网一看Quantitative Research的课程居然主要上的是数学的内容,很是失望。明天一定要去换课。
学校的Library今天终于也抽出时间去看了看,很不错,Applied Linguistics的书也有不少,写论文肯定是没有问题的啦。还借了两本,一定好好看看。^_^
今天最开心的莫过于晚上接到了另外五个交流学生中的一个的电话,终于和她们联系上了。我们约了周五见面,而且获悉她们周末打算出去玩,正好赶上。真是他乡遇故知啊。
2004年3月11日 晴
今天又起了个大早,就是为了吃早饭,可是起得太早又一点胃口也没有,真是矛盾。连吃带拿,自己做了两个三明治带回房间,就是午餐了。昨天想好今天要去换课的,可Arts International 居然一早上都没人,苦苦等了将近两个小时才等到他们开会回来。至少他们也应该put up a sign, 这样就可以不浪费别人的时间了。不过也有收获,就是遇到了一个深圳女孩,叫Christine Kuang,我们谈得还是很投机的。而且有遇见了注册那天就碰到过的以色列女孩Tamar Adelstein, 我们又一起到Angela那里解决问题,真是有缘分啊。不过她的情况似乎比我的要严重得多,她读的日语系居然不接受她,真是没道理。比起她的麻烦,我已经很幸运了。
换课很顺利,下午回来突然发现可以用MSN了,那个高兴的呦。现在写日记的时候也发现原来学校的无线网址是每小时更新的,所以要每小时检测连接。当然取消防火墙真是大快人心。听说是有学生去提意见了,看来是要多争取自己的权利,不能逆来顺受。本来嘛,为什么他们有线上网的没有防火墙,可以MSN,而我们无线上网的就必须用防火墙呢,没道理的嘛。
下午去附近的Melbourne Museum(墨尔本博物馆)逛了逛,还不错,学生免票。它坐落的Carlton Garden的确是很漂亮,过去只是路过没有进去仔细看,今天走进去发现真是一个很好的去处。以后散步可以多去那里。
旁边就是Royal Exhibition Building(皇家展览馆), 很堂皇的建筑,不过里面在准备展览,我也不管,进去看了再说,顶上有壁画,但因为环境嘈杂,也没有心思看了,发现居然是旅游展,乘机拿了不少宣传手册,可以好好研究研究哦。
5:30赶到Drummond St.和Elgin St.交界处的PUGG Mahones Pub参加International Center组织的国际学生交流活动。不过因为大多数人都不认识,而且人太多,太吵,不一会就出来了。但也有收获,遇到了两个中国留学生:一个叫蒋文瑞,山西人,学护理的,英文不是很好。另一个是男生,叫冯雨,是Telecommunication的postgraduate。反正我是不愿多待了,也累了。路上看到上次在Lygon St.路过的Safeway,方觉自己实际上就是在Lygon的街底,真是没有方位sense. 于是进去逛了一圈,它主要都是食品,买了不少,够吃一阵了。
今天还算是蛮有意义的。希望以后每天都能这样充实。
2004年3月12日 多云
今天上午睡了个大懒觉,起来后准备去看另外五个住在International Center的复旦交流学生。去之前看了地图,觉得顺路弯一下Queen Victoria Market也不错。虽然上次爸爸的朋友带我走到过,但因为没开门,所以没有进去逛。今天看到集市的景象的确体会了它为什么那么有名。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大的集贸市场,主要分为两个大部分:食品和服装。食品是熟的和生的分开成两个区域的,另外还有专门的餐厅区,生的食品肉类、鱼类和蔬菜水果也是分开的。总体感觉物质很丰富,按照当地的收入水平来看,价格也很便宜。以蔬菜水果为例,每公斤也就在1-5个澳元。但我乘六算也就不觉得便宜了。^_^ 尤其是衣服和鞋子,很多人都告诉我那里的便宜,但我看一件T-shirt也要10-15个澳元,而且都是Made in China, 总觉得不划算,完全可以在国内买的嘛。而且这里的款式也很土。想来就和我们国内在菜市场卖的衣服一样,都是比较低档的。哎呀,比较下来现在中国,尤其是大城市真的也很modern,很international的,我来了已经是第五天了,居然不太感到生活质量有什么大差别,身处国外的感觉不是很明显。
最开心的是下午去见了五个同学,她们都很不错。最疯狂的是,我们就这样毫无目的的冲到市中心找旅行社定Easter Holiday(复活节假期4/8-4/18)的旅程。我们看到旅行社就进去问。幸运的是很快就找到了一家叫“Student Flight”的旅行社,看里面的顾客都是学生模样的人,应该是价廉物美的吧。打听下来才知道原来Easter的旅程很多很早就被定了,现在是越靠近假期越紧张,票价也越贵。我们几个最终决定走Melbourne (墨尔本)——Gold Coast(黄金海岸)——Brisbane(布里斯班)——Caims(凯恩斯), Great Barrier Reef(大堡礁)路线。立马定了机票和住宿,还有大堡礁的旅行团。一共630澳元。虽然不知结果如何,但还是很有成就感的。而且我比较下来这个旅社的确很便宜,看来以后可以多多光顾,争取多玩多看。
2004年3月13日 星期六 晴
今天是周六,睡了个大懒觉,12:00才起床,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昨天晚上隔壁的男生居然放摇滚音乐到凌晨2点多钟,早上起床就觉得有些头晕,脸也有些浮肿。男女混住就这点不好,女孩子很少会疯到这么晚的。哼,如果以后再这样我一定要去敲他的门,让他把音乐关掉,决不客气。发现在澳洲晚上总不觉得困,很晚才有睡意,但早上就起不来,可能是因为日照时间长,晚上8点天才开始暗,生物钟不习惯。
下午路过校园的时候发现有很多穿着毕业袍的人和他们的家人在拍照,想来他们应该是毕业的学生吧。有些人把不满周岁的baby也一并带上来拍照了,很热闹。然后和同学,还有一个马来西亚华裔男生一起去了在Swanston Street上的Church of Christ(基督教堂),参加International Student Missionary (国际学生传教会,ISM) 的活动, 听了圣歌,感觉和过去概念中的圣歌很不相同,有一些居然很hip-pop,可能是因为这是一个学生组织的缘故吧。看到很多人在唱圣歌的时候很投入,歌也很好听,感觉不错。
2004年3月15日 星期一 晴
今天是很有收获的一天,早上坐事先问清楚的96路电车去了墨尔本的St. Kilda Beach(圣基尔达海滩),景色实在是美丽。因为不是周末,所以海滩上人很少,有的也多是散步、观景,游泳的就更少了。海很安静,也很清澈,水天蓝成一片,海风轻轻地拂在脸上,海水拍打沙滩也是那么地轻柔,脱了鞋在海水中走走,明媚的阳光,清凉的海水,身边还有海鸟,或飞、或游、或走,人的心境也随之平和,这里很适合独思,以后看书这里倒是不错的选择。也有三三两两的情侣游客,携手在沙滩上漫步,很让人羡慕。
午餐就是在沙滩上的长凳上吃自带的三明治,很不错。下午坐电车回到市中心,去了一直久闻大名的Flinders Street Station(Flinders街地铁站)。虽然墨尔本市中心圈有三个地铁站,但这个是最有名的,上了明信片的。很显眼的黄色建筑,穹顶拱门,典型的拜占庭式建筑风格。因为地处市中心的主干道上,来来往往的人熙熙攘攘,让我想到了上海的南京路。
然后去了位于不远处的维多利亚省的Parliament House(议会大楼)。看介绍也是属于保留下的传统建筑了。门票免费,但要安检,而且必须有向导带领参观。因为在整修,只看了上院和下院,还有大厅(又称维多利亚厅),感觉和在电视里看到的英国的上下院的格局差不多。向导带有典型的澳大利亚口音,听起来有些费力,好在已经来了一个星期了,对澳洲口音逐渐适应,大致也听了个七八成。
今天还算不错,跑了三个地方,都不需要买门票的,没花什么钱,却增长了不少见闻。
2004年3月18日 星期四 晴
下午和几个本科生去到市里把Easter Holiday的最后一笔在大堡礁的钱给付了。约的是三点半,我看时间还早,就先坐电车到south bank(墨尔本亚拉河的南岸)去逛了逛。据说那里是新开发的商业中心,其他人在orientation的时候都已经去过了。到了那里一看,景色果然不错,东边河岸草色青青,看到有人在Yarra River(亚拉河)里划赛艇,岸边上都有赛艇用具的出租。也有人索性就穿着比基尼躺在河岸的草地上晒日光浴。西边河岸就是商业街,主要都是餐厅和咖啡店,浓密的树叶遮挡了强烈的阳光,和适合休闲,据说很多上班族中午休息用餐都是从北岸到这里来的。从南岸看北岸,是鳞次栉比的商业大楼,虽然不及上海的商业大楼雄伟,但结合着带有明显古典风格的Flinders Street Station(Flinders地铁站),倒也别有风味。总体感觉南岸在墨尔本就好比上海浦东的滨江大道,不过滨江大道没有那么多的绿色,而且亚拉河比黄浦江也窄了许多,但这里的更让人有与自然的亲近感。
回来的路是沿着Swanston Street走回来的,一路的景致已经是比较熟悉的了,途中走累了就在路边的长椅上休息一下,正好是有轨电车的站头,来往人很多。突然看到一个中年男子,穿着笔挺的西服,但是却提着一个我此生以来见到的最破的手提包,觉得很是好奇,偷偷地也把他拍下来了。不知道他是否以此来体现个性呢?
2004年3月19日 星期五 晴
今天本来打算到海边去看一天书的,但因为起晚了,就打消了此念头。看了看墨尔本的地图,看到Victorian Arts Centre(维多利亚艺术中心)还没去过,据说它的建筑在墨尔本也是比较出名的了,所以下午就决定去一下。因为就是在昨天去过的南岸,所以熟门熟路,坐着车很快就到那里了。原先查好了有导游的,是在下午两点,到了一问得知是两点半,于是买了票,顺便就用这半个小时到旁边的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和对面的Queen Victoria Garden(维多利亚女王公园)逛了逛。美术馆在搞展览,所以就没有买票进去,只是在门口看了看它的建筑,大门是由三面很大的磨砂玻璃构成的,从玻璃的顶端有水流下,很别致。澳大利亚的绿化的确做的很好,公园都免门票,到处都是草地和参天的大树,看多了就没有初来时的兴奋了。公园不错,有三三两两的人在草地上休息,也有人在那里练习乐器和杂耍。有个小伙子在吹苏格兰风笛,乐声很悠扬。
两点半准时到艺术中心,一问得知今天买导游票参观的只有我一个,等于是享受专人特别服务了。要知道在澳大利亚这个人工很贵的国家,这是很难得的。导游是个很和蔼的中年女士,给我很详尽地介绍了艺术中心的构局,主要是分为剧院和音乐厅两个不同的建筑。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能够容纳2500个座位的主剧院,适合大型的芭蕾舞或是歌剧演出,很雄伟。其他的小剧院也各具特色,比较特别是其中一个的休息室,墙上的画居然是用各种日常用品,比如螺丝、钉子、扳手、磁带、水槽的防漏塞、昆虫、蚊香等等各种东西加上墨西哥石,并涂上颜色镶嵌而成,色彩缤纷,浑然一体,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都是由日常用品拼构而成的,据说这是代表了各行各业。必须承认,澳大利亚人的确想象力很丰富,做东西也很到位。在墨尔本看了不少建筑,总体感觉是没有上海的大气雄伟,但他们在内部的设计考虑得很周密。比如剧院就有专门为带小孩的父母准备的特别的房间,在里面可以看到听到舞台上的演出,但外面的人听不到里面小孩发出的吵闹声。还有专门为行动不便的人设置的无障碍通道,到处都有,坐轮椅的人哪里都能去,包括上电车。剧院居然还有专门为盲人特开的服务,可以让盲人在某些演出开演前45分钟和演员见面,听演员的声音,摸他们的脸,然后在演出的时候盲人可以戴上特备的耳机,里面会有声音简单地介绍演员在舞台上的活动及动作,想得很周到。据介绍,他们还有专门为躺在病床上的病人特备的看演出的房间,工作的细致真是让人感动。
音乐厅就在剧院旁边,中间连接的是一片绿地,上面有个简易的舞台,可以进行露天演出。音乐厅也能容纳1500多人,虽看上去没有主剧院般雄伟,装饰显得朴实得多,但据介绍,所有的装饰都是为了达到最佳的音响效果,很多看似不起眼的东西,比如坐椅采用的面料,都是和人体对音乐的反射及吸收效果最接近的,这样在彩排的时候就能达到和正式演出一样的效果了。
走走逛逛居然也用了一个半小时,想想上海大剧院也很漂亮,也可以适当增加这样的导游服务,效果一定不错。唯一遗憾的是全程不能拍照,只能留在日记和记忆里了。
今天走在路上的时候有人朝我拍照,想想也很有趣,一个多星期前我刚来的时候在大街上也朝别人拍照,现在我也成了别人相机中的风景了。这也许就是国际性的大都市的魅力吧。在市中心Swanston Street上看到有马车,就跳下车仔细看看,原来是搞旅游的项目,付钱就可以坐了,就像出租车一样的,可以让它把你送到某地去。马都弄得很干净,很漂亮,有的似乎还洒了香水。马车有的是敞蓬的,有的是封顶的,就像在电影里看到的过去贵族坐的马车一样,很有意思的。
正看着马,突然听到有人在大声嚷嚷,一看发现是有一群年轻人在向人群派传单,反对军事占领伊拉克。也不看到有警察管他们,可见这里的言论还是很自由的。
2004年3月21日 星期天 多云
今天和复旦的同学还有其他一群人一起出去郊游,共22人,分成四辆车,去了两个地方,Arthurs Seat State Park和the Cape Schanck。他们都是在Mornington Peninsula(莫宁顿半岛)上,属于墨尔本的郊区,离开市区有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沿途的高速公路两边都是是草原,布满了树和其他各种植被,只是除了来往的车没有其他一个人,偶尔能够看到几匹放养的马在悠闲地吃草,可以说来澳大利亚两个星期了,今天才真正意义上体会了澳大利亚的地广人稀。据我的一个来自新疆的同学说,这里的草原和新疆的很像。
Arthurs Seat State Park的风景很秀丽,在山顶远眺,能看到海和陆地相接的美景。因为是夏秋之际,树有各种的颜色,绿的、黄的、红的,就算是绿也有不同层次的绿色。我们在一棵有着黄黄书叶的大树下吃了自带的自助餐,很悠闲自在。
下午去Cape Schanck(Schanck海角),景致就大为不同了。海风很大,海水翻滚着浪花向岸边拍打,让人觉得惊心动魄。空气中弥漫着海的气息,是有带点腥腥的味道,很与众不同。我们从山顶沿着搭建的木制扶梯依山拾阶而下,感觉就是步步走向海洋。身边的山是红色的岩,眼前的海是蓝色的,而浪花是白色的,好似朵朵泡沫。天也是蓝色的,只是不像海蓝得有不同的层次,而只是一色的蓝,上面漂浮着朵朵白云,与海的动之比很安逸。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山、海、浪、天、云的交会的美景,很为之赞叹。这里的海岸不是沙滩,而是黑色的礁石,有几个胆子大的走到很靠近海的礁石上,任由浪花打到自己的身上。我的胆子没有那么大,只敢走在离海水还有四五米远的礁石上,但单是这样已经觉得很不同了。
离开Cape Shanck后,我们便驱车来到不远处的Rose Bud海滩,这里的海水是一片宁静,和我在St. Kildar海滩看到的海很相似,只是人更少。我们的到来给这片海滩凭添了几许生气。沿着长长的码头一路走,看着身边的海水颜色有浅蓝变成绿色,然后是深蓝,有很梦幻的感觉。走到码头的尽头,凭栏远眺,远处有一艘游艇,还有一叶小风帆,身边不时有海鸥飞来飞去,右手边的海蓝得很安静,而左手边的海因为阳光折射的关系闪着眩目的光芒,很跳动。真的很美。
不时有人带着小孩、小狗到这里散步,居然还看见有人和狗都一起跑到水里嬉戏,在泛着金光的海里,水天一色,人与动物还有自然显得是那么地和谐。
晚上回来的时候在车上觉得倦意浓浓,似睡非睡地过了将近两个小时终于又回到墨尔本市区,和其他人一起到了一个中餐馆吃了咖喱鸡饭作为晚餐。虽简单,但和同龄的人一起,大家有说有笑,也很开心。
这次组织活动的是一个教会团体,出发前、吃饭时还有回来前都要祈祷,我虽觉新奇,但也尊重他们的习惯,而且他们的为人都很友善,尤其是组织者是个叫Jia的女孩,是马来西亚的华裔,特别随和,她是墨尔本大学的六年级医科学生(墨尔本大学的医科专业设六年,四年读书,两年实习,据说毕业时可以拿三个学士学位)。
2004年3月23日 星期二 多云
今天去了Fitzroy Garden(菲茨罗伊公园)和Federation Square(联邦广场),两个都是休闲的地方。中午时分到的Fitzroy Garden,因为正值午休,而且公园就坐落在著名的金融街(Collins Street)和议会大楼的旁边,所以有不少衣冠楚楚的上班一族到这里吃午餐,一般都是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吃外卖的三明治。也有人三三两两地躺在草地上,多为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或是带小孩出来散步的父母。这里的公园一般都占地面积很大,里面有许多草坪和参天的大树,所以尽管是中午时分的太阳,也觉得不是很炙热。里面有个小小的但却很精致的暖房花园,里面种满了各色艳丽的鲜花,很诱人,但奇怪的是却没有很浓的花香。这个公园得名于发现澳大利亚的著名的Captain Cook(库克船长)的家乡——英国约克郡的菲茨罗伊,园里有一栋殖民时代为纪念库克船长而建的“库克小屋”,这是他童年住过的地方。据说那房子的一砖一瓦,甚至铁钉螺丝都是从库克船长的家乡搬运到澳大利亚的,然后再依照原来的的式样把那小屋盖在庭园里。房子很小,门口却要收门票,而且居然傍边还停了辆警车,有警察站在一边,估计是这房子年代比较久远,属于“历史遗迹”,所以格外保护。这几天也看了不少的墨尔本的公园了,感觉比较相同,都是免费开放,有成排的参天大树,大片大片的草坪,身边飞有鸽子或是海鸥,很适合休闲。
联邦广场其实就在我去过的Flinders地铁站的对面,先前没有注意,因为与地铁站显眼的黄色相比,联邦广场的建筑在颜色上含蓄得多,主要是深色的玻璃,但建筑的外型很现代,是属于抽象风格的,远看像不经意堆在那里的巨型石头,这与地铁站富丽堂皇的拜占廷式风格倒也相得益彰。那里有不少餐厅,这点与上海很像,人多的地方吃饭的餐厅也多。那里还有一个露天舞台,有人正在调试音响,估计最近有演出。
Royal Melbourn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墨尔本皇家科技学院
2004年3月24日 星期三 晴
今天早上去定了星期天到Philip Island看Penguin Parade(企鹅游行)的一天旅游票。在回家的路上路过Old Melbourne Gaol(墨尔本旧监狱,属于殖民时代),就进去参观了一下。实际上我每次从市中心走回来都要路过的,过去没有注意看,只觉得是很普通的有些像城堡的旧建筑,昨天才发现原来就是在旅游手册上读到过的墨尔本旧监狱。这里虽是旅游景点,但门票免费,可随便进入。监狱共分三层,每层都有很多个小隔间,就是旧时的牢房,现在打开一部分做展示,主要是介绍在这里关押过的犯人,一楼主要介绍的都是被判处死刑的,每个小房间介绍一个,我在里面还看到一个中国铁路劳工的介绍,似乎是抽了鸦片烟之后杀死了自己的妻子,所以被判处了绞刑。其他的还有一些当年的囚服、狱卒的装备等的展示。不只为何在里面我总感到很压抑,可能是里面展示的内容和深色石头的建筑让人觉得不舒服,所以逛了一圈也就出来了。牢房外面有块草坪,前两天路过的时候还看见有一群年轻人在那里踢足球,今天才知道这原是犯人放风的地方。草坪旁竖着块牌子,告知别人这里是属于附近的RMIT(皇家麻省理工学院)的财产。想想也真是有趣,从澳大利亚的历史长度来看,这个旧监狱绝对属于古建筑了,可澳大利亚人居然将它归属于一所地方大学,并开放成公共参观游玩的地方,人们可以随便来玩。参观的时候看到有不少人是带着小孩来的,孩子往往是最兴奋的,尤其是我看到的两个五六岁的男孩子,对厚重的牢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两人拼命地拉拽,想把门关上,也不见有什么管理员来阻止,可见澳大利亚人在这些方面还是很broad-minded的。来澳大利亚一段时间了,觉得澳洲人可能是因为日照充足、生活悠闲的原因,对很多事情都很开明大度。记得过去曾经读过一篇文章,说起曾经有个澳大利亚的省长,也不知是首相什么的,因为游泳不慎淹死了,澳大利亚人居然造了个游泳池来纪念他,很是幽默。
2004年4月3日 星期六 多云
我这两天因为到处给来探亲的妈妈和阿姨找旅舍和旅行社,感到身心俱疲,也没怎么看书。而且昨天晚上我左右隔壁的两个男生轮流放音乐,从凌晨2点一直闹到4点多。过去他们这样闹我一般出去说说他们就好了。昨晚很过分的是他们居然房间没人,房门紧锁,可是里面摇滚音乐放得震天响,我躺在自己房间的床上都能感觉到音乐的强烈震动,根本没法睡觉。到处去找人都没有,简直气死我了。后来好不容易找到了,说是他们喝醉了,当时最绝望的时候都想过要报警。
凌晨5点才再渐渐睡着,可早上10点又被去排球比赛的人吵醒,居然是一个一个房门地砰砰乱敲,高喊着:“VOLLEYBALL!VOLLEYBALL!”这里的人似乎很不在乎别人的休息的。我昏昏沉沉睡到12:30起床,脸色极难看,眼睛也肿着,下去吃午饭把其他同学都吓了一大跳,以为我生病了。我忍无可忍只能向PETER抱怨了,因为知道他是DUTY TUTOR(值班辅导员)中的一个。PETER告诉我,以后再遇到这类情况我都可以不用自己出面的,就直接打DUTY TUTOR的电话,他们可以过来警告不守规矩的学生,或者像我昨晚遇到的情况,他们有MASTER KEY可以开门进去关音乐。如果学生不听警告、屡教不改会被罚款。这种处理方式其他学生在开学初ORIENTATION WEEK的时候就被告知了,因为我晚来了,所以不知道。PETER说他会在今天找那两个男生谈话的。看来我这一个月太仁慈了,早知道就好了。这是我来澳大利亚过得最不开心的一天。
我由这件事发觉,我们亚洲人普遍还是比较尊重别人的,一般不愿意打搅别人。这里的亚洲学生无论男女在这方面都还比较自觉。而白种学生,尤其是男生就放肆得多了,根本无所谓。用我们的话说就是自由散漫,无所顾及。可能和从小接受的教育有关。而且他们白人男生普遍比较喜欢喝酒,一喝醉就乱来了。反正以后再有类似情况我就直接打电话给DUTY TUTOR。
下午和几个女生一起到VICTORIA MARKET买东西。我买了双运动鞋,打算在EASTER HOLIDAY出去玩的时候穿,是真皮的,只要40澳元,还是不错的。还买了件澳洲产的毛衣,和一些水果。GO SHOPPING之后心情才觉得稍微好些。希望今天能睡个好觉。
2004年4月4日 星期日 晴
昨天晚上安静了不少,觉睡足了,今天心情也好很多。
整个下午都用在写文章上了,发现Medley Hall的reading room还是学习的不错的地方,至少可以避开吵闹的音乐声。
晚饭吃的是牛排和banana custard ice cream(香蕉奶油蛋羹冰激凌),我现在在努力把每天的主食和甜品名称记下来,以后回到上海到西餐厅就知道该吃什么了。
晚饭后和几个学生还有厨师聊天,聊着聊着就发现很有趣的现象:我们共五个人,三个学生两个是马来西亚华裔,我是纯正中国人,厨师是新加坡华裔,他的助手也是马来西亚华裔。广义上来说都是华人,可是厨师和其中一个马来西亚学生不会说中文,或者说不会说普通话。所以我们交流的语言是英文,而且我发现他们都用马来西亚英语,口音怪怪的。来澳大利亚一个月发现这里的马来西亚华人很多,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他们都说马来西亚英语,即使是对native speaker也是如此,觉得理所应当。中国人则不同,总觉得说Chinglish (Chinese English)是很羞愧的。而且如果两个马来西亚华人在一起,即使都会说普通话也只用英语交流,还会彼此加强这种口音。中国人如果在一起铁定说中文了。这很可能和马来西亚的官方语言是英语有关。他们都说得很流利,在能够充分表达意思、能够被听懂的前提下,语音似乎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
过去总觉得中国就是中国,中国人就是中国人。现在才发现,原来Chinese分各种各样的,有Mainland Chinese,Hong Kong People,Taiwanese, Malaysian Chinese,Singapore Chinese,and all Chinese in other countries。在生活中一般不混用,都要特别说明。如果只说“I am Chinese.” 一般就是指中国大陆地区的中国人,不包括其他地区。而且如果告诉别人“I am from China.”有不少人会进一步问“Which part of China?”因为中国实在很大,而且因为历史的关系,中国人的身份很复杂。所以我现在一般就直接说“I am from Shanghai.”倒也省事。如果对方对上海感兴趣的,再乘机把上海大吹特吹一顿,这个时候就后悔出国之前没有带几张上海的明信片。很多外国人对上海,对中国一点概念都没有,唯一的认知还都是从某些电影里来的,而那些电影普遍把中国描述成落后贫困的山区。很多人对中国的概念还停留在毛泽东时代,带有文革的影响。今天碰到的一个女士居然分不清北京和上海,看来中国新形象的建立依然任重而道远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