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述人:赵先生
2001年自费送女儿赴英留学
郑州市的赵先生只有一个宝贝女儿,一心想把女儿培养成才。2001年,18岁的女儿赵倩(化名)一毕业,赵先生就自费把女儿送到了英国剑桥大学学习。
那么,赵倩在英国的情况如何呢?11月4日,记者拨通了远在英国的赵倩的电话。电话里,赵倩说:“现在我的学习成绩在班里属于优秀,英国的同学们也都很尊敬我。我现在的学校在世界都是很有名的,在这儿学习这几年,收获很大,不论是从思想观念上还是别的方面,更重要的是让自己学会了自立、自强,这对我一生都很重要。毕业后,我准备再到一所更好的学校继续深造。现在,我一边学习,一边打工,一天能挣100英镑,累是累了一点,但觉得很充实。毕业以后,我不打算待在国外,我想回国发展。” 赵倩在英国学习,每年所需的各种费用约合人民币30多万元。第一年,在亲朋好友的资助下,赵先生拿出了这部分费用;可第二年,他感到了吃力;第三年,他已觉得无能为力……为了筹措女儿学习的费用;赵先生在工作之余,又到一家单位打工,连星期天也不休息……
叙述人:何先生
2001年自费送儿子赴加留学
提起自己远在加拿大留学的儿子何宇(化名),郑州某企业董事长何先生很是自豪。
“出国,就是让他多见世面,多长本事。”说到把宝贝儿子送出国,何先生这样解释自己的初衷。“我这儿子,上高中时成绩一般,估计也就能上个普通大学。当时和他一商量,加上家里经济承受能力也还可以,就决定直接送他到国外留学去。”
2001年,18岁的何宇高中一毕业,何先生就把他送到了加拿大。送往加拿大,有两个原因:一是何先生在当地有亲戚,可以有所照顾;二是通过调查,加拿大不仅生活学习环境不错,而且各种费用也相对较低。
“出去以后,儿子更懂事了,几乎不让我操心。”何先生告诉记者,何宇从小就较独立。到国外后,从选学校到选专业,全是自己拿主意。何先生曾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何宇学习挺努力,老师对他评价甚高。“当时一块去的有7个学生,听说有个别人天天在外游荡,不学无术。”
何先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当年送宇出国,中介机构办理各项手续,共收费2万元人民币,一年生活费及学费约为1.5万美元;现在读大学,每年学费、生活费约为1.2万美元。“现在何宇并没有课外打工,他想好好读书,我尊重他的选择。”
7万 VS 38万:
两个留德学生的故事
同样是中学生,同样是到德国读预科,郑州市某校的两名学生却演绎出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
出国前,小甄在班里的成绩并不突出,拿老师的话说:“上大学没问题,读名牌有困难。”小甄的父母一个经商,一个是公务员。2001年,小甄被送到德国一个预科学校,一年后,她以全优的成绩完成学业。在德国,这样的成绩是很罕见的。德国4所最著名的大学同时向她颁发录取通知书,当地报纸在头版显著位置把她的照片刊登出来。据小甄的妈妈说,出国之前,中介公司的业务员告诉她:“在德国读一年预科,8万元人民币就能拿下来。”她只给了女儿7万元,预科毕业,这7万元还略有节余。
和小甄同时到德国的小林则是另一番景况。小林的家境并不比小甄富裕,但是,他在国内已经养成了大手大脚的习惯。到了德国以后,他发现,这里的老师几乎不怎么管,父母又远在万里之外,自己“玩”的环境更宽松了。他经常逃课,和一帮学生混在一起吃吃喝喝,还泡了个女朋友。钱不凑手,他就给家里打电话:“学校又要收钱,再给寄点吧。”一年下来,他语言没过关,不能按时升入大学,却花了家里38万元。
采访手记 但愿少出些“方鸿渐”
采访归来,记者的心既欣慰,又沉重。
欣慰的是,从我们了解的情况看,这些出国的孩子们,大多数还是好的,学业有成,自强自立。但也有少数孩子,让人颇不放心,像极了《围城》中的方鸿渐。
花费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巨款,把孩子送到国外留学,父母们“盼子成龙、望女成凤”,其心可鉴。让孩子学有所成,有一个好的未来,这是所有做父母的最大心愿。为了这个心愿,做父母的甘心付出,有时付出的不仅仅是汗水、金钱,还有太多的辛酸和无奈。
同样是盼子成龙,在我们接触的被采访者中,何先生的心态是最好的。这种好的心态,最主要的表现是:父母并未把关爱变成高压,给了孩子充分的自主和自信,才让这株幼苗健康成长。
同样是望女成凤,赵先生的经历又让人嗟叹不已。能够考上世界名牌大学,女儿无疑是父母心中最大的骄傲。但这份骄傲过于沉重,面对昂贵的学费,本可安享清福的老赵不得不同时打两份工,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而小林和小柴的遭遇,更是让人感叹。在国外大手大脚的“烧包”和不学无术,不仅给并不富裕的家庭带来了经济上的压力,更让在国内省吃俭用的父母伤透了心。看来,送不送孩子出国,送什么样的孩子出国,做家长的,一定要在掂量掂量自己腰包的同时,给自己的孩子一个准确定位。
无论是已经将孩子送出国的,或是准备将孩子送出国的家长们,希望我们采写的故事给你们一些启示。我们希望,留学孩子里能少出些“方鸿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