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证书市场格外的火热,不仅是国内的证书多,更加耀眼的是谁也说不清有多少的带着“洋字头”的国际证书进入了国内。例如,会计证书的美国注册会计师(USCPA)、澳大利亚的国立会计师(NIA)的纷至沓来,标志着国际知名的会计证书基本已经在国内“聚齐”。在物流、人力资源管理、物业、金融等领域,国际证书也比比皆是。随着国际证书全面登陆,和国内证书在各个领域展开了激烈“较量”。
较量一:“金字招牌”VS“入门通行证”
据了解,目前进入国门的国际证书,往往都是具备着显赫名声的“金字招牌”。他们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都集中在国际化的大公司、外企。而国内比较“火”的证书,则是热门行业的职业准入资格考试,是一个高门槛。
想进入外企工作,有个“洋”证书无疑会使用人单位高看一眼,因此催生了国际证书的热度。但是国际证书也有自身的“瓶颈”:首先,大部分证书没有得到国内的互认,就拿比较知名的会计证书来说,国际会计证书没有财务报表的签字权,成为了一个不可避免的“硬伤”;其次,“洋”证书的花费往往也要高于国内证书,因此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承受的;还有就是语言和本土化的问题,国际证书如果是原汁原味的外语教学考试,语言无疑是一大难关,而如果将证书翻译成中文,它的价值又可能会大打折扣。综上所述,本土证书占据了地利的优势,在同一行业内的证书竞争中,略占优势。
较量二:证书质量谁更高
虽然在证书使用的实际效果上,国际证书略逊一筹。但是,本土证书的“地主”位置并不是不容动摇的。
今年个别国内证书考试爆出了作弊丑闻,对于国内证书的质量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由此也引发了相关的连锁反应。其中,比较值得人们深思的是国内几个权威资格证书的考试,竟然几乎都没有与之配套的作弊惩罚办法和监管条例,管理的滞后和真空无法保证考试的公平,也使证书的质量大大缩水。因此,日前人事部出台了相关的管理办法,加大了对职业资格考试的管理力度。与之比较,国际证书很多是全球统一的考试,无论考试的监管还是证书的发放都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可循。国际证书的品牌质量也恰恰来源于此。所以,国际知名证书在公信力上,走在了前头。
较量三:认可度比拼市场检验
无论是国际证书还是国内证书,都愿意拿出自己最“美丽”的一面吸引求证者,不过在绚目的光环下,到底该如何判断?
不容否认的是,大举进入国内的国际证书带来了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理念,甚至可以为一个行业提升档次。评价一张“洋”证书的价值,完全可以凭借市场对证书进行优胜劣汰的结果,他们的价值就体现在哪些国际企业和机构对他们青睐有加。而国内证书亮出的则是“出生证”,比如劳动部、人事部、教育部等。但是,这些旧体制成就的“幸运儿”,自从今年实施行政许可法后,已经和这些政府机构脱钩,国内证书也开始被推进了市场。原本抱残守缺的国内证书,现在也要经受市场的检验,提升认可度对于国内证书是当务之急,对于求证者来说则是利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