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乌克兰首都基辅的时间不长,但买东西费劲让我深有体会。一天,我到一家电器商场买无绳电话。偌大的商场里只有两种机型。我指着橱窗里摆的样品对售货员说:“麻烦给我拿部这种电话。”话音刚落,售货员掏出钥匙就要开橱窗。我忙说:“我不要样机,请另外给我拿一个。”售货员颇有些不解地对我说:“全商场这种电话仅此一部,别无存货。”看到我吃惊的神情,同去的前任记者说:“在基辅就是这样,商家担心积压,许多商品往往只进一份儿,你看上了就赶紧买,可没什么存货让你挑。”当我抱着新买的电话走出商场时,摆放错落有致的橱窗里很突兀地缺了一件展品。我想,看来今天不会再有别的顾客在此买到一模一样的电话了。
日用品如此,大件商品也是一样。我到记者站后想买台新电脑,目标锁定为惠普、戴尔等知名品牌,以免维修之苦。但跑了基辅好几个电脑市场我才意识到,在这里想买品牌机简直是奢望。市场里卖的电脑清一色是乌克兰或俄罗斯组装的。国际知名品牌除非预订,否则根本见不到货。当地一位电脑业的朋友告诉我,在基辅,我想买的品牌机属于高端产品,需求量有限,商家都不愿意进货。
我和一些当地朋友聊起类似的购物经历,基辅国立语言大学的一位教授告诉我,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老百姓收入低,商家不敢贸然进货。他说,大学教授每月工资只有1000格里夫尼亚(1美元约合5格里夫尼亚),退休后只能拿700格里夫尼亚。而医生工资更低,通常为600格里夫尼亚。2005年,乌克兰月平均退休工资为384格里夫尼亚。年底公布的一份数据显示,乌克兰首都基辅只有20%的家庭拥有电脑,而数码相机的普及率仅为3.9%,即使是中产阶级也要将收入的52%用于食品消费,因此难有余钱采购大宗商品。在乌经商10年的华商王先生说,水货(通过非法渠道走私入境的商品)横行是正规商家难以扩大经营的另一原因。在乌克兰各地都有较大规模的水货市场,那里出售来自土耳其等国的水货,因逃避了关税,其价格只有大商场同样商品的一半。水货虽然存在以次充好、以旧翻新等质量问题,但仍受到囊中羞涩的工薪阶层青睐。王先生说,乌克兰的市场经济搞了10多年,可商家的经营理念仍停留在苏联计划经济时代,卖方市场现象突出。手里有货的商家才是“上帝”,他们总想一口吃成大胖子,单件商品加价严重,不喜欢讨价还价,“薄利多销”的观念还不为当地商家普遍接受。一位叫尤拉的生意人则向记者抱怨,物价涨得比工资还快,也是他们做生意难的重要原因。他说,尽管这两年大家的工资都涨了1倍多,可物价涨幅却远不止1倍,食品、汽油等商品的价格都涨了2至3倍。2003年,他进口了50套组合音响,放到基辅10多家商场代销,半年多只卖出去一半。顾客说,东西质量不错,价格也合理,可只能心动,不敢行动。日用品价格近年来上涨过猛,大家手头都不宽裕,这种高级享受自然要从长计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