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问题是个永恒的话题。甚至有些中国移民,不惜万里迢迢远离故土,也是为了给自己的下一代“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加拿大良好的环境质量是不容置疑的,以空气的污染指数衡量,西方自然是胜一筹。但是与生理健康有关的,除了环境质量,还包括人们的饮食结构和习惯和医疗条件等等。
[b]**上篇:生理的健康[/b]
曾有文章劝告国人:移居国外,若是改变饮食习惯,以西餐为主,则有可能使头发变粗变硬;若仍坚持中国食物呢,则没有这种可能。这个案例生动地表明:饮食结构和习惯是人体健康的晴雨表。
先说说饮。东方好茶,西方好咖啡。要了解西人的健康,就不得不从他们所喝的饮料说起。别以为只有中国人有以“一张报一杯茶”打发时间的习惯,笔者在公司打工时,只见公司职员人人案头一只大口杯,办公楼里热气腾腾四处飘香的都是咖啡。
与中国的“茶馆”文化相对应的,是西国的“咖啡”文化:TIM HORTON,STARBUCKS,TIMOTHY,COFFEE TIME……不能胜数,一天到晚门庭若市的就是这些店。在这种“咖啡文化”中熏陶出来的人,血液里流动的都是咖啡因。
除了这种天生的爱好咖啡的习惯,一个共有的误解是:咖啡有提神和兴奋的作用。殊不知,咖啡的作怪之处也正在于此。咖啡如烟酒,一旦上瘾,便难解除。更因为其症状害处难以觉察,令人受害更深。
笔者平时不大喝咖啡,有次一友人帮自己买了一个大号的咖啡。与朋友聊得高兴,不知不觉大号咖啡就见了底。喝完后突然觉得身体发虚,不住地打颤,以为店里太冷,就赶着回家了。回到家以后,谁知人更软,并且心悸、打颤头晕,很像低血糖休克的症状。突然意识到也许是咖啡在作怪。
第二天找来书一读,所诉症状和自己的丝毫不差。又一口气把书读了个遍,才知道原来咖啡的害处有那么多。
现在每每看到那些“以咖啡店为家”的,坐在店里一杯接一杯地往自己的身体里灌着咖啡,不得不佩服其强壮的“咖啡免疫”系统。但这个强壮的系统并不能阻止由咖啡所带来的种种疾病。
很幸运,我们的祖先发现了茶,并且把子子孙孙都培养成了喝茶的胃,可不是祖先无意中为后代做的一件好事吗。也许谁发现茶或咖啡纯属偶然,但正因为这一巧合,使我们得以在“饮”上首先有了一个健康的习惯。
再说说吃。原来因为我们中国人“东亚病夫”的恶名,我总是怀疑是我们的饮食结构有不合理之处。于是一来到西国,对其蔬菜生食、寡油少盐的饮食习惯照单全收,也不管自己中国胃的一再抗议。等把自己的胃终于训练到也可以生吞活咽的时候,发现了西人饮食的最大弊病──快餐。
快餐也像咖啡,是大众食品,代表了趋势和文化,所以值得一提。
头脑清醒的时候,快餐的诱惑容易抵挡;但往往大多数人忙碌缺觉神经紧张,头脑容易发昏,头一昏,健康杂志和医生的劝告就扔在了脑后。
西人吃麦当劳,可不像在中国偶尔吃一次,解解谗尝尝新鲜。这里人吃麦当劳,就像是北京街头的煎饼果子、西安的肉夹馍和烤红薯一样,唾手可得,可以日日为食,其害更大。
无论牛肉面,煎饼果子和烤红薯,尽管有些也许卫生标准不够,但其所用材料和烹调方式毕竟属自然;而快餐中的主打产品,无论是碎牛肉饼、热狗肠还是薯条薯片,都富含了对人体极其有害的添加剂染色剂保鲜剂种种化学物品,而快餐的加工方式,从冷藏到油煎,又令其本已不多的营养大量流失。
所以那些看上去十分诱人的汉堡和热狗,最终吃到人体的,也就只有热量了。
据上所述,笔者认为中国人的大众饮食和习惯较西人更胜一筹,有凭据可考:我的第一个西人家庭医生用游移不定的口气对我讲各项“指数”正常的时候,其将信将疑的神情令我好笑:他一定以为以我那副面黄肌瘦的样子,总该有些什么不正常才对。
在吃喝上输给了中国人的西人,也有可以和中国人抗衡的东西:严格的医药管理制度、有病就医的态度、干净的环境……所以说,东方西方,究竟谁活得更健康,还有待于更定量研究,笔者不过是依观察就事论事而已。
[b]**下篇:心理的健康[/b]
生理环境好了,才是健康生活的一半。一个生理完全正常的人,因为精神的失调和不平衡,也可能成为废人一个,甚至会最终成为其家庭和社会的危害。近期的新闻里似乎天天都有家庭悲剧。说实在的,更让人忧心的是这些新闻的背后,其中有一半的案例是发生在低收入的移民家庭。
同当地人相比,新移民因为沟通障碍、社会关系和地位的欠缺和文化差异等因素,往往处于更加孤立无援的境地。而在政府所提供的移民安家服务和ESL等一些基本项目外,对新移民的精神的健康和关注似乎是一个连政府也爱莫能助的社会问题。
所以人在西方,就不得不关心一下影响新移民精神健康的一些因素。
精神生活的杀手之一──过重的压力。
去年回国,见到已提升为院长的原处长,他一再地跟我说“唉,有压力啊有压力啊”。但见他日日与人吃喝、与其他领导周旋、与院里的小姐们调笑风生……实在没有压力过重的迹象可寻。我想告诉他,北美的人,哪怕只是作一个普通人,也承受着更沉重的生活压力。
我在多伦多附近的一个城市生活了一年左右,直接间接认识的人当中,突然暴病身亡的就有四个。瘁死的原因归根结底,是由超负荷的劳作、精神的持续紧张和心情的抑郁等等所致。作为移民,因为没有生活的根基,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迫于经济和精神的压力,就更是不惜以身体作代价。
北美生活和职场的竞争,较之人口庞大的中国,只多不少。以我自己为例,自从来加,呼吸的空气的确是新鲜了许多,但是工作动荡、前途不明,几乎华发早生。可是话又说回来,在哪里生活没有压力呢,中国有中国的烦恼,关键在于不能“舍本逐末”,强迫自己的身体负担它不能承受的负荷,最终只会得不偿失。
也许正因为此,工作之余的加拿大人都很注重放松和休闲,八小时以外的时间绝对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私人时间:看电影逛商场游园开派对等等,条件好的人,不是买张机票去加勒比海岸晒太阳,就是在隐居在自己的COTTAGE(森林小屋)里做上几天”神仙”。我们新移民虽然能力有限,但是当地人的这种“在压力中求闲”的态度还是值得学习,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适当地在休闲和娱乐做一点投资,还是非常值得的
精神生活的杀手之二──致命的孤独。
恐怕很难有人真正意识到孤独对人的健康所造成的损害:由孤僻、反应迟钝、抑郁症到自杀和犯罪等等。这也许是因为我们人类究其根源,仍是一种社会动物,只有在和我们的同类相互交流、摩擦、否定与肯定的互动过程中,我们才能够享受生活和体会快乐。
西方年轻人的较早自立、西人的注重隐私、西人的“事不关己”和强调个人奋斗的生活信条和文化等等都是造成社会孤独症侯的主要因素。尤其是一个像加拿大这样充满移民的地方,大家来自五湖四海,言语不通,文化迥异,更是在西方社会原有的“致病”因素上又累加了几条。
但是不幸的是,在怎样的环境中生存往往由不得我们的选择,我们冲着它好的一面而来,就得同时准备接受它不完美的一面。一个福音是,现在随着华人社团的成熟,华人移民的生活内容和质量也在逐步提高:中文报纸网站、社团和教会活动,文化创作和组织等等,都可以看作是加强人际联络和相互沟通的一种努力,新移民不妨多参与一些这类活动。
精神生活的杀手之三──模糊的道德观念
先生入学一周,和朋友一起去学校里的学生酒吧庆祝。晚上回来的时候,他对我说:“你猜怎么着,酒吧里在给每一个学生发放免费的避孕套。”我差点被喝到一半的水呛着:“什么什么?难道这也是‘迎新’的一部分?这也太过份了吧!”
“是为了提倡‘性安全’吧。”先生说。“什么‘性安全’,学校根本就不该鼓励一年级的新生往这方面想。这些正处于青春期的高中毕业生,对‘心理暗示’应该是有很强的反应的。学校这不是在明白地暗示他们:只要是安全的,性就是合情合理的吗?这不是预防,倒像是教唆呢。”
世界各地的人投奔北美,是为了它诱人的“自由”而来。殊不知,自由是一把双刃劍!豕用不当!跣害无益?font color="#ffffff">
其中最能体现北美的自由的精髓的,是言论(媒体)的自由。但西方媒体的是非道德模糊的宣传,的确有令为下一代忧心的必要。每日在CABLE TV上上演的暴力和色情,令我这个自认为心理健全的人都神经衰弱,更不用说对那些荷尔蒙旺盛、是非观念脆弱的青少年了。
最近读了一本由“犯罪档案法”的创始人JOHN DOUGLAS写的记实作品《MIND HUNTER》(其故事和经历是电影“沉默的羔羊”的生活原型),里面那些血腥、令人发指的真实案件,令人难以置信那是人类的同类所为。读完书后,我情绪低沉,第一次对所谓人性和自由感到失望。
其中最令人难以容忍的是司法制度对罪犯的“宽容”态度。那些动物般的凶犯得以开脱的很大原因在于:其犯罪行为是社会造成的:其家庭的破碎、其受虐的童年、其孤独的生活……而这些社会因素又是谁造成的呢?
所以我们这些生活在外面的人,在呼吸着北美的新鲜空气之余,也不要忘记给我们自己的心理、我们的家人以及身边的社会多给一些关注。寻找精神家园的出路,还在于我们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