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杉矶国际机场等候转机,见一对美国夫妇牵着一个中国小女孩走来。女孩五岁上下,活泼蹦跳,两条小辫子甩啊甩的,像池塘边的柳条,在春风中,扬起又落下。她忽然停步,一对黑钮扣似的凤眼,紧紧盯着我们。
少妇笑了,浓重的美国南方口音说道:“宝贝,他们是中国人,打声招呼吧!”小女孩腼腆地说:“嗨!”
少妇说,女儿是四年前领养的,现在要去大陆领养第二个女婴,怕女儿心理不平衡,特别带她同去。他们住在田纳西州,周末带孩子去中文学校时,才发现城里领养中国孩子的人家不下数百户,美国父母都很开通,希望孩子认识自己的根,周末不辞辛劳,陪着孩子去学中文。
我想起以前的老板黛安也领养了两个中国女孩,办公室里挂着女儿的画,线条稚拙、色彩明朗。大大的太阳,小小的房子,旁边四个巨人,和房子同高,手牵着手,咧开嘴快乐地笑着,旁边一条小狗,右下角有颗火红的心,写着:“妈咪,我爱你!”黛安说:“我很安慰,他们是快乐的孩子。”每年,他们和其它领养中国孩子的家庭一起去度假,让孩子知道,他们并非异类。她在存钱,准备带两个女儿去安徽和江西旅行,因为“那是他们出生的地方”。
这时,一对墨裔美国夫妇走来,也是要搭机去大陆领养孩子的。他们生了三个孩子,还要千里迢迢去领养中国小孩,我不解。他们露出洁白的牙齿,笑说:“我们是新墨西哥州的小学老师,非常爱孩子,领养孤儿,是为了给他们温暖的家。”
我又想起了美国同事南茜,婚后不孕,领养了两个孩子,一个来自越南,一个来自中国大陆,不久后,南茜竟然怀孕了,生下第三个孩子。不论是亲生还是领养,他们一视同仁。他们认为当今社会风气不良,道德败坏,于是丈夫辞职在家,亲自教导三个孩子学业,奠立良好的品德与学习基础。“在家上学”是美国教育制度承认的,不少人这么做。
接着的三十分钟里,我忽生错觉,眼前的候机大厅仿佛成了歌剧的场景,第三对、第四对、第五对、第六对……美国夫妇,陆续登场,都准备搭同班飞机去大陆领养孩子。他们身上似乎有某种隐形印记,彼此很快地相认。大厅里忽然热闹起来,这边金发妇人正搂着中国孩子,哄她睡觉,那边戴呢帽的南方绅士正拿着孩子的照片献宝,引来了热烈的惊赞。大家都掏出了照片,互相传阅。
我凑过去看,全家福的照片里,有中国孩子,也有美国孩子,有黑、有黄、有白、有褐,肤色虽不同,脸上灿烂的笑却相同。我顿然领悟,在二十一世纪的世界村里,家的定义正在改写、延伸。家,是一个不分种族、不分亲生或领养,更无需苦苦隐瞒出身的地方。家,是一个充满温暖与爱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