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自爱丁堡
圣诞节快到了,求职的热潮接近尾声。在苏格兰的斯特林大学攻读硕士的中国留学生中,除了几个继续读博士的人,大部分人都准备好了打道回府。读硕士一般学习时间为9~12个月,学生签证的有效期为10~13个月。今年年初到达的人,经过差不多半年紧张的学习、打工和寻找工作的过程,到现在已经尘埃落定:工作难找,签证到期,不如回国。
今年年初,英国政府放宽签证政策,规定应届毕业生无需离开英国,就能够申请工作签证。可是,对于大多数留学生,能否找到新工作、得到工作签证,在今年反而成了一个严峻的问题。
10月底,英国毕业生就业协会调查了200家公司,结果表明,平均每家公司今年收到2457份求职申请,比去年增加了900人,平均每个空缺职位有65人竞争,令人失望的是,其中一半的公司今年都没有招人计划。
就业不成问题的投资、银行、房地产、工程业状况也很不好,需求量比去年下降了15%。
经济低迷,留英政策放宽
英国下半年的经济形势就像它的天气那么糟糕。7月份,伦敦股票交易所100种股票价格跌破5年来的最低点,跌幅达28%,尽管8月有所攀升,但平均股指与去年相比仍有21%的跌幅。英国的总体经济发展趋势在主要工业国家中落到了最后。
英国工业联合会首席经济顾问说,英国人面对的经济局面是,经济在后仍会处于困难局面,复苏会继续延迟,市场到了筋疲力尽的时刻,消费信心也遭受严重打击。经济不好,直接影响就业市场。股票交易员、广告、法律、会计、建筑设计、工程服务、保安、生产制造等行业对人员的需求呈下降趋势。
英国在近两年不断修改留学生打工、毕业后就业政策,同时放宽签证政策,吸引欧盟国家以外的学生,是希望到2005年,招收全世界1/4的留学生,把教育产业当成拉动经济的动力。
留在英国的几率变大了吗?理论上可以这么说,但吸引留学生,是为了拉动“外需”,但英国政府不希望外人抢走自家人的饭碗。英国不是一个移民国家,政府虽然修改了申请工作签证的政策,但在实施的技术环节上,却为欧盟以外国家的毕业生设置了很多障碍。
工作签证障碍重重
首先,不是所有的专业都能申请到工作签证。英国内政部一个下属部门叫Work Permits(UK),专门负责签发工作签证。
Work Permits规定,一般而言,只有四种情况才能申请工作签证:英国公司内部的调派、董事级职位、外来投资和短缺职位。
毕业生显然只能从“短缺职位”入手。短缺职位包括:电子和光电工程、铁路、桥梁、公路、建筑、交通工程专业,医疗和护理专业、保险精算师、教师、航空工程师、兽医。问题是,“短缺专业”不是一成不变。今年,IT业不景气,现实的内政部立刻修改了“短缺职业”的名单,将IT专业划掉。
申请工作签证必须由英国本地的雇主提出申请,个人无权提出申请。申请工作签证是个繁琐的工作,在条件相当、甚至略有高低的情况下,很多公司宁愿雇一个不需要他们办工作签证的人。小公司相对容易进,但他们又没有工作许可的概念,应聘时,对他们提出这个要求,显然不是时机;而内政部又要求工作申请要在开始工作前3个月提出。
当然,WorkPermits又作了补充规定,以上四种情况以外的人也可以申请工作签证。这种情况下,雇主要向WorkPermits写出书面材料证明本地雇员无法替代此人,并且要在主流媒体上刊登一定数量的广告,把登有广告的媒体连同应征信交给WorkPermits。如果不登广告,需要业内的中立者作证明。
很显然,雇主需要为雇员的工作签证做大量工作,花费大量时间和财力,能享受这样待遇的雇员当然寥寥无几。
“购买”工作经验
英国公司招聘应届毕业生的计划一般在头一年就制定好了。本科毕业生在四年级开学后就递交申请和简历,第一轮面试往往安排在新年后,到3、4月份就能有结果。
硕士研究生找工作的时间就很紧张。英国的硕士课程多数在9~12个月内结束,刚入学几个月就找工作,在面试时非常没有优势。
应届生应聘的工作有两种,一类是普通的按工作职责设置的岗位,一类是培训生计划。培训生计划是公司招收新人后按自己制订的人才培养计划,在1~2年内让新人轮岗学习,最后为其安排合适的职位。
公司录用员工时很看重工作背景和专业技能。一些从没有工作过的毕业生想方设法让自己“有”工作经验,在毕业前半年“免费”或“付费”找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好让简历拿得出手。
“免费”就是以不要报酬来说服公司给一段时间的工作机会。这也并非易事,不是每个公司都抱有“不用白不用”的想法的,用一个没有经验的学生往往会影响工作效率。
“付费”是出钱参加一些公司组织的培训课程,费用在2000~4000镑之间。培训结束后,公司会把你留在该公司工作或者将你推荐到其他对口公司。在英国,员工因为业务要参加的培训课程,如各种资格考试课程,不菲的学费是由公司支付的。那种盯着学生钱包的“培训”公司,资质如何,实在难以保证。
文化差异:有教养的不信任
对于中国留学生,留在英国工作还有一个难题:文化背景。整个英国社会对中国了解很少,主流媒体上关于中国的报道远远少于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旅游广告也比泰国少。英国已经有印度裔的新闻主播、大报专栏作家、艺术界名流,甚至有专讲印度移民家庭生活的肥皂剧。但是,没有中国的声音。
了解少,认同也就不够。虽然很多大公司声称没有种族偏见,实际上在作决定时仍然有偏向性。它们会以一些委婉的理由,譬如个人兴趣太窄不适合本公司的企业文化等,拒绝来自远东尤其是中国的留学生。
爱丁堡大学的吴依认为,英国社会对移民非常敏感。年初签证刚刚放开,英国的“专业承包商协会”就指责一些公司滥用这个制度,让移民抢走本国员工的工作,从而降低成本。它声称掌握了不少案例,准备向英国政府提交;不少失业的英国人也站出来指责这个制度让自己失去工作机会。吴依觉得在本地的公司工作,面对的气氛是“有教养的不信任”。
中国留学生大多能很快适应西方公司的文化和管理,但一些细节,却处处表明融入一个文化差异相当大的环境并非易事。这些的细节汇集在一起,也可能成为留学生在英国工作的“花岗岩天花板”。
唐远峰来英国前在一家外企工作了多年。今年3月,他到一家公司实习,中午,英国同事们一人一个冷三明治当午饭,他总是拿出一盒方便面,用开水泡了吃。同事们大惊小怪,唐远峰自己也不太好意思。他说:“就是这么一盒方便面让我与众不同。我在国内时就已经适应了西方的工作方式,但我改变不了我的中国胃。”
在剑桥大学上法学硕士的程捷平(化名)时很注意了解英国文化,他每天看主流大报,看热门电视节目,读英国现在最走红的罪犯小说作家伊恩·罗金的小说,听流行音乐,还翻一翻明星杂志和小报。他说他这样做,和英国同学在一起聊天时,倒是有了话题,别人开玩笑也能听得懂了,但是,程认为自己仍然无法融入主流。
“在西方,律师都是上层阶级。上流社会的价值观是什么?看看《泰晤士报》星期六和星期天的版面,再看看BBC的新闻主播,就知道了。男主播都是年纪偏大的绅士,女主播个个金发,30岁以上。这样偏右的一个阶层,怎么会吸纳我这个黄皮肤的人?可以说,几乎不会有英国人会雇一名中国律师为他解决法律问题;我做得再出色,老板也不会邀我做事务所合伙人。”所以,程决定毕业后回国。
亲历
赵玲属于极少数的幸运者。大学一毕业就来英国学传媒,毕业后,她根本找不到工作。为了次年找工作保险起见,她仔细研究了英国政府颁布的“短缺职位”,才决定去再学一个计算机学位。
英国的大学多数财政状况不佳,海外留学生学费比欧盟国家学生学费高3倍以上,所以有些专业接收留学生时条件放得很宽,学文科的她顺利地申请到了名校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的计算机应用专业。学费很贵,是一般专业的2倍,要1.3万英镑。她咬牙读下来,没想到,毕业后仍然找不到工作,所幸学生签证时间较长,她屡败屡战了半年多,一边做劳务类工作一边温习专业,终于被一家电脑公司录用。
公司很小,只有4个人,和所有倾向使用外国人的小公司一样,薪水不高,年薪1.5万英镑。这个薪金水平能提供的生活质量,还不如她在国内工作。老板同意为她申请工作签证,但具体工作要她自己做。赵玲只好找中介公司,付了一笔中介费,由中介帮她准备各种材料。历经半年多,终于拿到了工作签证。
现在赵玲还是无法安心——因为今年IT业不景气,公司业务不好,摇摇欲坠,有几个月连工资都没有按时发。如果公司倒闭,意味着赵玲将换一家公司,按规定,她的新雇主又要重新向Work Permits作一个雇用她的申请,重复繁琐的申请过程。
作者:李晓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