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文凭求职有点“烦”
在澳洲留学7年获得MBA文凭的小孙最近回上海了,他去猎头公司、人才市场、招聘网多方求职,却屡屡碰壁,只能在家待业。看到昔日的中学同学一个个事业有成,他无奈地感叹:原以为自己是一只抢手的“海龟”,没想到却成了一条没人要的“海带”。
最近,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海归”成“海带”的现象在沪上并不鲜见。伟业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今年以来已接到了300多份“海归”求职申请,其中约有一半难以找到合适的职位。外地还出现了“海归硕士百封求职信石沉大海”的新闻。
“海龟”库存成“海带”
“海归”何以成“海带”?首先是因为“海归”不再“物以稀为贵”。上世纪90年代,“海归派”身价很高,国企、外企、民企纷纷以聘到一名“海归”为荣。而现在,出国留学越来越平常。到目前为止,已有13万人学成归国,而且归国人数每年都在不断增长。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归国潮中,许多留学人员发现,“海归”的名片并不能让他们成为招聘市场中的抢手人才。
“海龟”不如“土鳖”实惠
一些“海归”对自己的定位不准,对薪资待遇的期望值太高,开口就要月薪8000元、10000元。而现在许多单位更注重实际工作能力,给“海归”的起薪不过3000元左右。另外,国内高校培养的高质量人才也越来越多,许多优秀学生不需要出国就可以拿到国际上认可的资格证书。很多进军中国的国外公司也都加快了人才本地化的进程,面对缺少工作经验而要价颇高的“海归”,宁愿选择有经验的“土鳖”。
此外,本身素质参差不齐也是海归派求职不顺的一个原因。
“镀金”“真金”受检验
其实,部分“海归”变“海带”也是一件好事。它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上海集聚人才高地的战略已初见成效,“海归派”多了,市场选择余地大了。同时,也说明国内企业更为务实,“重能力不重背景”,不再以拥有多少“海归”数量往脸上贴金。而对于留学归来的人们,是“镀金”还是“真金”已经到了接受严格检验的时候。“海归”们应该重新估计自己的价值,在市场中寻找合适的定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