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中,世界HR实验室发布了题为《职业测评成为“海归”求职第一关》的调查报告,文中提到,对随机抽取的1500多个“海归”样本进行统计的结果显示,35%以上的“海归”就业困难,40%的“海归”感觉职业方向出错,不知道自己适合从事什么职业、薪酬究竟应该是多少。在犹豫、徘徊中,有“海归”沦为了“海待”。 11月,又到了“海归”入市求职的高峰期,近日, 记者就这一特殊群体的就业状况作了一番探访。
定位模糊影响就业
据上海外服新通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负责人麻亚炜介绍,“海归”沦为“海待”,缘于对自己的求职定位不清晰,其中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出国时期望值很高,认为花了那么多钱,吃了那么多苦,回来一定要“物有所值”;二是他们对国内的形势不是很了解。国内变化太快,国内外的环境差异又很大,别看只是出去短短几年,“海归”回国后往往需要半年时间来适应,在这段时间里不太容易找准定位。
对“海归”来说,求职心态非常重要。一些“海归”能力不佳,在待遇上却互相攀比,开口就是月薪过万,一不乐意就跳槽走人,丝毫不考虑用人单位的感受,这使得本来需要“海归”的企业望而却步;有的“海归”盲目自大,不把本土人才放在眼里,企业担心“招来女婿气走儿”,在本土人才与“海归”出现激烈矛盾时,一般也会选择放弃“海归”。
职业规划与人生发展专家徐小平认为,“海归”在求职时自身定位较为模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海归”在求职时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样的工作,甚至在面试时对用人单位表示“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没有工作经验的“海归”通常将职业定位在“学什么做什么”,反倒比较明确;倒是出国留学之前有过工作经验的“海归”定位模糊的情况比较多。
二是“海归”看不清自己的实际水平,自恃是“海归”,就乱开价。徐小平曾经为一位留学法国3年的“海归”进行人才测评,发现他几乎不会法语,英语也只相当于国内本科一年级的水平,语言水平尚且如此,更不要谈别的什么本事了。目前这种去国外读1年硕士课程、毫无工作经验的小“海归”要价月薪七八千元的情况很多,导致众多人事经理拒绝给他们面试机会。
就中国职场整体而言,现在的“海归”不是过剩了,而是远远不够,但很多“海归”都盯住了北京、上海等几个大城市,又“一窝蜂”地往为数不多的几个大公司里挤,求职又怎么会不难?
因此,“海归”不要紧盯大城市不放。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往往更能让“海归”一展身手。在大河里做一条小鱼,还是在小河里做一条大鱼,这也是很多“海归”经常要面临的选择。不要一味追求高职、名企,相对合理的企业和职位能提供更宽广的舞台,让“海归”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
“海归”求职五原则
1、准确定位 在准备回国前,一定要多做研究,通过网络或朋友了解国内情况,随时把握市场的动向和脉搏,搞清楚国内市场上需要哪方面的人才,雇主需要什么样的能力?自己能为他们带来什么样的价值。现在国内的雇主越来越挑剔,非常看重相关的工作经验和技能。所以“海归”一定要给自己定好位,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
2、突出职业目标 人事经理看“海归”简历时首先会关注其职业目标,看应聘人对自己和市场是否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是否能把自己摆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
此外,简历中的关键词也很重要。简历中出现与职位需求相关的字句,人事经理才会有兴趣继续花时间看你工作业绩、工作经历和教育背景等。有些“海归”或是不清楚自己的职业目标,或是不想把自己的目标范围限定太死,在简历上要么不慎职业目标;要么罗列四五个有意向的职位,任雇主挑选。让人事经理觉得求职者仅是想试试运气。
3、自信很重要 回国找工作不能一味谦虚,应多表现出一份自信。可以用这样的话描述自己:我深信我的背景、经验和技能都将大大有助于公司的进一步发展。
4、成为复合型人才 加入世贸,中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外资企业已经从传统的制造业渗透到高科技、无线通讯、医药、汽车、金融、保险、银行、教育等各个领域。因此国内需要大量懂技术、管理,英语突出的复合型人才,“海归”应在这些方面着力打造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5、关注行业动态 “海归”应多留心经济信息,看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或新成立分支公司的情况。要多关心新兴的,或者正处于上升阶段的公司,而不是那些非常知名,在管理方面已比较成熟、定型的公司。例如摩托罗拉在中国已发展了10多年,无论是管理还是技术方面都已相当成熟。尽管它也在不断投资,开发新产品、新市场,也仍有机会,但相对来说,机会就不是很多。此外,“海归”还要看自己的专长。对于搞市场销售的人来说,除非对国内的市场有很深的理解,有销售渠道,否则与本土人才竞争的优势并不是很大。
链接
哪种“海归”最吃香
据上海外服人力资源咨询分公司赵立民先生分析,“海归”的共同优势是在国外受过高等教育,专业性较强;共同劣势有两个:一是缺乏工作经验,主要是在国内的工作经验比较少;二是脱离国内环境的时间比较长。
就和国内环境“脱节”的情况而言,非技术性的行业“脱节”现象往往比较明显,比如销售、市场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在高科技行业,这种“脱节”现象不很明显,毕竟“海归”在国外接触的一些前沿项目,国内可能还未涉及。因此,对于技术行业而言,如果“海归”所学领域比较前沿、高端,又在某领域有专项的研究或者项目,就会非常抢手。专业性特别强的职业,比如医生、律师、会计师等,也较受欢迎。
如果“海归”在国外不光读书,还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会受到用人单位的特别青睐。比如,毕业后在国外的知名公司工作过一两年,这一段的工作经验可以弥补脱离国内环境的缺憾,;如果“海归”只有国外的工作经验,没有国内的工作经验,就会稍差一点儿;如果“海归”有国内的工作经验,没有国外的工作经验,但有很好的学历,虽然回国后的工作起点不会特别高,但用人单位会觉得其有潜力,会给予比一般人多的升职机会。
跨国公司出于节约成本的需要,对“海归”并不“感冒”。现在青睐“海归”的多是民营企业。前几年,“海归”对民营企业根本不屑“问津”,如今就业形势严峻,他们退而求其次,也开始考虑加盟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不会特别考虑成本问题,用人政策相对灵活,如果老板欣赏,“海归”的薪水可能会是本土人才的数倍。
想创业早准备
如今,不少“海归”在求职受挫后,希望走上自主创业道路,但对如何创业、创业需要做些什么准备却备感茫然。徐小平认为,“海归”要成功创业,关键是出国前一定要有职业目标,明确出国回来干什么。徐小平告诉记者这么一件事:他前段时间遇到一个律师朋友,这位律师8年前出国学管理,而今已学成归来。回来后却找不到工作,因为做律师,他并没有学到西方律师的精髓;而做管理呢,他在中国又没有任何管理经验,因此,两头不着边。
创业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事情、自己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分别是什么。“海归”要学会一方面看着国内,寻找国内是否有适合发挥自己特长的某种商机;另一方面,要看着国外,他们与国外有许多联系。通过已有的联系,把国外一些先进的东西引进来,这也是“海归”们可以发挥优势的地方。此外,政府有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许多措施与政策,因此,争取政府的支持也很重要。
“海归”创业,要找到好的合作伙伴,强强联合。创业的团队从哪里来?其实就是从过去的同事那里来,因为有了这样的创业基础,成功的可能性才比较大。要学会为自己积累创业资本。而积累资本的最佳时机,就体现在日常的工作中。因此,任何时候,都得注意自己的人品。如果自己不讲人品、不讲风格、不讲做人的度,绝对找不到志同道合、可一起创业的人。所以从根本上来说,做人讲人品不是为别人,首先是为了自己。
哪些行业适合创业
“海归”在创业时存在着一个误区,技术专业出身的“海归”认为自己懂技术就什么都懂了,特别是在自己创业的企业,技术型“海归”一定要事事做主,而事实上是有研发能力,未必就具备管理能力。专攻技术领域的“海归”创业,需要优秀的管理人才协助管理企业。
近年来,金融和服务业发展迅猛,创业前景广阔。但在金融行业里,成功的“海归”人士屈指可数。可以说,金融行业内存在着巨大的创业空间。大凡是学金融、证券、期货、保险、商业银行、投资银行、风险投资基金等专业的“海归”们,找一个国内公司适应以后,再着手创建类似风险投资管理咨询之类的公司,有非常大的成功机会。
能够提供创业良机的第二大行业是服务业,如物流业、人才中介业、投资咨询业、会展业、旅游业等。放眼望去,这些行业的创业模式不外乎两种:一种是需要大量的社会资源和资本,这一类对于大多数“海归”来说不容易做到。另一种就是不需要太多资本投入,这样的服务行业是大多数“海归”都可以考虑的。
拓宽创业区域
“海归”回国创业难,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不可忽视,那就是寻求创业的地域过于集中。其实,创业的机会永远都存在,不要总把目光盯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这几个大城市,中国的市场非常大,可施展才华的机会非常多,关键就在你愿不愿意去做。
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机会都非常多。由国家外专局、全国工商联和浙江省主办的“2004年中国民营企业国际人才智力交流大会”将于今年11月26至28日在温州举行。届时将有70多家国外行业协会、国内外猎头公司、高等院校和120名海外专家、留学人员携其智力成果和资金,与300多家民营企业“零距离”接触。这类大型专场洽谈会对有意创业的“海归”来说都是机遇。
找准就业方向
求职碰壁、创业无方,如今,有“海归”在就业问题上陷入了迷茫,不知道如何进行职业规划,其实他们可以尝试去找一家咨询公司,借助专业手段全面认识自己,分清自己的优劣势,明确自己应该在哪些方面做准备,今后应该朝哪个方向发展。由于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和国际化经验,只要能保持一个平常心态,脚踏实地,相信“海归”的职业生涯发展很快会出现转机。
前两年“海归”走俏,“海归”们大可不必考虑包装自己的问题,可如今竞争如此激烈,“海归”们要想方设法展示自己的特长,才能谋得一个好工作。但是,很多“海归”人员由于在国外学习和工作时间较长,回国后,才市求职的技巧缺乏,这对他们择业十分不利。而自主创业,又缺乏必要的经验、人脉积累。
目前,留学服务与人力资源服务相结合已成为一种趋势,上海外服与浙江新通成立外服新通出国留学服务中心,其推出的“拳头项目”之一就是利用上海外服在国内、尤其是长三角地区人力资源服务领域的独特优势,提供更具专业性的留学后期服务,如留学归国后推荐就业、职业发展咨询等,形成完整的“全程一站式服务”。赵立民对记者介绍,中心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扮演职业经纪人的角色,对“海归”人才进行包装,对“海归”如何择业、创业提出指导和建议。
首先,中心会帮助“海归”正确定位,作好职业规划。根据“海归”以往的工作经验,明确他应该朝哪个方向发展;其次是结合其实际经历和综合素质,分析他的强势和薄弱的地方;在就业过程中,指导“海归”如何在简历、面试等环节将优势发挥到最大限度,并弥补其不足。中心还会提出建议,让“海归”去参加一些长期和短期的培训课程;在每一次面试时,中心事前都会对意向公司进行具体分析,为“海归”度身定做面试方案,助其成功就业。
对于一心想应聘各类企业的“海归”人士,赵立民提醒,在面试时,应当明确应聘公司所在国家文化背景,并对公司的面试风格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做到有备而来。亚洲的公司,比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企业,在企业文化方面有很多相融之处,在面试时会比较严谨,有时候甚至会表现得很苛刻。他们会很注重细节,整个面试的气氛比较压抑。欧洲的公司,如法国和意大利等国的企业,他们强调工作就是生活,因此面试会进行得很随意,谈话的内容也多是一些休闲类的,他们考察的主要是“海归”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等。
美国和德国的公司较相似,美国公司的整个面试过程非常正规,他们往往有一套专业性的题目,而且面试也会分成人事主管、人事经理、老板以及几个专家一起面试等多个层次。到这样的公司面试,应当有充分的准备。德国公司就更为严格了,这与德国人严谨的工作态度有关,他们一旦设定了一个规则,就会严格地执行下去。
“海归”薪酬知多少
总体而言,担任高级别的职位,比如总监之类,“海归”的薪酬会比本土人才高。用人单位往往在招聘条件中就会声明,高管必须具备海外背景。一旦找到目标,企业也愿意花这个钱。但对于普通职位而言,“海归”的薪酬并没有什么优势。比如说企业招一个助理,只要本科毕业,有两三年工作经验就行。企业不会因为你是“海归”就多加薪水。相反,企业还会有顾虑:你有那么好的背景干吗还应聘这个职位?是不是想把我这里当跳板?
根据今年上半年发布的相关薪酬调查报告,“海归”薪金随着学历的增高而增长。在低于硕士学位的人中,相对较高学历的年薪均值比低学历高1万元左右;在高学历的人群中,硕士在年薪均值上全面超越博士。
语言是“海归”最大的优势。根据此次调查,外语水平对个人的薪资有较大影响,外语能力越强,薪资的竞争力就越强。外语能力达到“熟练”者的平均年薪达到了53151元,比外语能力“中等”以上者高出近1.6万元;另外,外语能力“熟练”人群的薪资有近2000元的升幅,达到“中等”的人群有将近800元的升幅,而外语能力“一般”的人群的薪资升幅仅为3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