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这是高鹏先生讲述女儿在海外的人生经历和奋斗史,令人感奋。我们希望有更多的读者也能拿起笔来,写一写自己的海外亲友。一段往事,一份情缘,一份感动,皆可入文。
应女儿欣荣的邀请,我于1993年和2002年,先后两次赴瑞典探亲,在乌普萨拉和斯德哥尔摩住了9个月,了解到女儿出国留学走的是一条充满艰辛、坎坷不平的生活道路。
1988年,女婿赴瑞典乌普萨拉进修,攻读博士学位。翌年,女儿带着两岁的儿子赴瑞典陪读,一边攻读硕士学位,一边在中餐馆打工,靠瑞典政府每月提供的几千克朗奖学金维持生活。
女儿的留学生活十分节俭。女儿租住的是廉价学生公寓,穿的是从国内带去的旧衣服,偶尔增添两件衣服要等到每年放暑假或过圣诞节服装大减价时才敢买。采购蔬菜副食时,宁愿多走一段路,到自由市场、郊区超市或廉价商店去买,因为那里的东西很便宜。女儿上学期间连理发馆也没进过,头发长了,就在家中“互理”一下。女儿的出行靠的是一辆自行车。瑞典的冬季漫长,经常是冰天雪地,骑车时不小心就会滑倒,手划破了,她就忍耐着疼痛,咬着牙爬起来,用手纸揩干手上的血迹,掸一下身上的土,继续向学校骑去。偶尔旅行一次,在外地连最低档的青年旅馆(住一宿收费300克朗)也舍不得住,只能因陋就简,几个人合租一个帐篷栖身(一宿收费30克朗)。在文化娱乐方面,女儿留学3年连一次普通电影院都没去过,唯一的文化娱乐是在家看看电视节目。总之,中国留学生都是省吃俭用、精打细算过日子。即便是找到一份好工作的留学生也是节俭度日,从不乱花钱。都想攒点钱,一是防备将来一旦失业没饭吃,二是也想给家里寄点钱,让含辛茹苦、为培育儿女勤劳一生的父母出一趟国,在异国旅游观光,潇洒走一回。
中国留学生毕业后很难找到工作。因为外语基础差,电脑不熟练,难以进入劳务市场。
女儿硕士毕业后,奖学金停发,学生公寓不能久住,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一家三口今后怎么生活下去成了最大的难题。女儿女婿多方托人,四处奔波,几年过去了,工作却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她的心头像是压上了一块石头,沉甸甸的,感到困惑、忧愁、焦虑,日夜不安。
成功的大门总是向着奋勇探索的人敞开着。经过一段时间的冷静思考,女儿决定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她又焕发了青春,像当年刚上大学那样投入到孜孜不倦的学习热潮之中。她参加了语言培训班,专心致志地学起了瑞典语。天天背单词,从每一个字母,每一个发音,每一个语法学起。在教室、在居民小区、在商店、在公园、在公交汽车上……她抓住每一分钟空闲时间和瑞典人对话,向一个个陌生人求教。凭着她的英语底子,经过一年的紧张学习,她终于通过了瑞典语的国家级考试。同年,她又进入乌大电脑培训班,经过两个半月的艰苦努力,拿到了电脑结业证书,为就业扫清了两个最大的障碍。
1997年,当她拿到爱立信公司的聘任证书时,激动地哭了,酸甜苦辣咸各种滋味一齐涌上心头,这一年她已经38岁了。这一迟到的喜讯,让她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和汗水。经过8年的艰苦奋斗,女儿终于从漂泊不定的“打工仔”成为收入稳定的“白领员工”。每一个成功的留学生都走过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都有一串串饱含着血和泪、凄楚辛酸的感人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