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
1、投资机会:不用说,从纯粹理财的角度而言,创业本身就是一种投资,好比是买了原始股。比之市场上流通的其他股票,原始股具有最大的投资回报潜力。其实,创业比买原始股的意义更大,因为,创业意味着自己的直接参与和运筹帷幄;而通过正常的市场渠道获得的原始股,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最大升值潜力之外,自己并不能在企业的业务、文化、开发等等方面发挥什么作用或施加什么影响。通常情形下,什么董事会、监事会之类的门可能都摸不到。
回国创业有着同样的道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国外创业的门槛高,跨过去不容易;而国内创业的门槛相对低很多,只要决定了,比较容易跨进去。考虑到国内各地对海归创业的种种优惠政策,这个时候回国创业好比是开了个后门。要知道,既然是后门,就意味着不正常,非常规,不会总这么着,早晚会变的。不用管别人怎么评论,不用管海归的名声会不会失去“光泽”。对于投资创业者而言,时机最关键,商机最重要。错过了今天,机遇不再。把握了今天,就得到了几百年不遇的一次机会。这个“得”,是无形的,却也是无价的。哪怕失败了,也心安理得。毕竟试过一次,搏过一回。“但求曾经拥有”是也。
2、创业经验:这是另外一个无形也无价的“得”。我在其他章节里提到,创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别人的经验只能参考,不可以照搬;自己亲自下海、亲自参与,是所有的人、更是读书人获取创业经验的唯一途径。这个经验书本上学不到,也没有人能够真切地传授。
其实对于很多国人而言,创业经验没什么神秘的。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成千上万的人下海经商,成功创业。有人有过一个总结,说国人最先卷入商海的,是那些没有受过太多正规教育的群体,并称从人数上看,创业与受教育的程度成反比。这也许与我们这个民族自古重文崇官,轻商贬商的传统有着直接的关联。读书人,包括海归们,难得有人动心思走这个旁门左道的。因此,对读书人,对海归们,取得创业经验,非同小可。对读书人,对海归们,创业经验不仅仅是创业过程的体验。读书人亲自参与创业,获得的更有对创业精神的理解,对现代人类商业、经济活动的认识;亲自参与创业,更会获得精神境界、包括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升华,会获得无与伦比的自豪与满足。因为,创业经验,包括了对自身价值的验证,对自身组织能力、创造能力的验证,包括了与社会的融合和社会责任感的确立。创业经验,对于读书人,是一种洗礼,是一次再生。
3、掌握自己的命运:对很多循规蹈矩的读书人而言,一辈子的轨迹在跨进大学校门的时候就开始被设定,在跨出学校大门、走上第一份工作岗位的时候就一览无余。一个现代社会的学子,自然要步入白领阶层;之后争取成为中层管理者,再之后,争取跻身高级管理行列或其它高级职位。这一切所需要的无非是时间和日积月累的资历;循着这样的一条轨迹,所得到的回报与付出的努力有一个比例关系,而且稳定,虽然和所在行业的利润不一定成正比。一个顺理成章的期待是,功成名就,光荣退休,安享晚年。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一个局面是,无论是低级还是高级,打工资历的日积月累,职位的节节攀升,待遇的丰厚优越,带来的不一定总是安全、光辉的前景。 一个经济实体,不可能永远的牛市,永远的兴隆,永远的招兵买马;总有熊市的时候,总有不景气的时候,总有用裁员来控制成本的时候。
这时候,用来衡量资历的价值的另外一套尺度才会暴露无疑。原来,资历越高,职位越高,工资越高,对一个经济体而言意味着成本也就越高,也就越容易成为被裁员的对象,也就越容易下岗、待业。在北美大公司打工的朋友们,可能都能举出一堆这样的故事;每一次“熊市”到来之际,心中的恍惚和焦虑,是如此的真切。
问题的就在于,打工者,资历的积累不一定意味着自身财富的积累,显然也不代表雇主的财富的积累。打工者资历的积累不一定意味着一个光明的前景,一个安居乐业的结局。而打工打到越晚,这个矛盾就越突出,局面就越不容易改变。
很多人通过跳槽来暂时获得既定轨迹的易位和回报的提高,但从根本上,矛盾没有解决,隐患没有解除。
只有自己创业。只有为自己做。这时,资历越高,对自己企业的贡献越大,自己的回报才会越高;同时,未来才会更安全,更光明。
4、社交圈的立体化:回国创业,是海外的学子们全面获得企业管理经验和改换门庭的一个契机、一条捷径。与此同时,涉及问题的性质变了,思考问题的角度变了,需求变了,兴趣变了,接触的人变了,朋友圈子也变了。这是物以类聚的一个必然结果。
这个时代的中国,政府的鼓励,政策的支持,民间的好奇与崇尚,文化的异化,加上经济的起飞,催生了一个特定的群体,形成了一个特定的派别。这个派别被媒体叫做“海归派”。这是特殊的群体,共同点就在于“海”和“归”这两个字上:海外留学经历,回国创业经历;还有文化上与国内割不断的血脉姻缘,与海外又都保持着法律上的联系等等。这些海归之间,自然而然会形成一个圈子。这个圈子,与在海外的留学生圈子或当地华人社区的朋友圈子的区别,不言而喻。
在国内交往还出现了其他不同以往的圈子。除了过去的老朋友们,还多了许多老总,多了许多高级主管,多了许多政府的官员,多了银行的人士,可能还会有投资公司的朋友,媒体新闻界的朋友;当然,少不了业务往来的朋友:供应商、客户、同行、甚至竞争对手。还有自己的合作伙伴们和同事们。
总之,社交圈变得立体化,多元化了。这意味着更开阔的视野,更深层次的信息,更广泛的社会资源,更多的商机和其他方面的机遇。
5、借“机”起飞:我的台湾亲友们,曾经以过来人的体会,很早就向我预言了搭乘国内经济快车的这个道理:只要上去了,就能不费太大力气,先人一步到达终点。
也有人将回国创业比作搭乘一架飞机,自己所需要做的,不是怎么样去自己“飞”,而是怎么样买到票,并找到属于自己的座位,然后和它一起飞。
当然,关键是要上去这趟车,让它带着一起往前行;关键是要使自己能上得去这架飞机上,让它带着一起往上飞。关键是要能坚持。中间要是下来了,可能就到不了目的地,可能就前功尽弃。
对海归们而言,这趟车,这班飞机,就在眼前。这个机遇,几百年这才头一回。仅仅回国来了,并且坚持下去,就可能已经有一“得”。
6、重新接轨中国文化: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和价值,况且,我们关心的是我们自己祖先和当代同胞的文化。不论喜欢与否,中国的存在,是个不能忽视的事实;一个天生与中国文化无缘的外国人,未来也许可以避开任何中国的概念。而一个来自中国的人,无论在地球的哪一个角落,恐怕都无法避开。既然无法避开,就只能面对。既然必须面对,与其被动地受到冲击,不如主动地迎面而上。
在现阶段,迎接中国这个存在,必须从重新学习中国文化开始。学习中国文化,最佳方式是回中国。这使得你有机会从一个特殊的层面、特殊的深度和方式、以特殊的视角和思维,来重新审视并适应这个处在迅猛的转型期中的社会。
在现阶段,回国的最佳方式之一是回国创业。如果把回国创业比作是搭乘一个高速运行的交通工具,那么好的项目是买票的本钱,而中国文化则是获得一个好座位的前提。不同的座位上搭乘这趟车的滋味儿也会有所区别,享受的服务会有头等和经济仓之分。和中国打交道,懂得中国文化传统和习惯的重要性尽在无言中。西方人也同样懂得这个道理。在罗马,就要象罗马人那样走路。在中国,就要学会中国人身临无序中的那份心平气和。
不要嫌现在的中国乱。不乱,哪儿还有什么商机?不要怨中国办事难。不难,还有我们什么机会?不要叹息中国没有规则。没有规则本身,不就是第一条规则。
总而言之,既然在中国创业,也就必须重新接轨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化接轨,就好比取得了通往新世纪的门票。
7、轻装的潇洒:泛泛而言,走上回国创业这条不归路之后,一旦发现自己原来可以做到很多很多,自己的潜力原来会是很大很大,在心理上会有一种轻松,一种解放。自己原来也可以安排自己的一切,无需唯上司而是从、事事看上司脸色,也不担心因小失误而丢饭碗、被解雇。回国创业,生存的压力也许更大,发展的需求也许更迫切,但一切都在于自己掌控之中,而无需听别人去指手画脚,尤其是无需去屈从外行领导的点经论道。加班加点,不再是被动的行为,不再会忿忿不平,不再是因为老板要求这么做;本质上,自己可以任意安排假期,虽然自己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不再热衷于度假;本质上,自己也可以灵活的安排自己的上班时间,虽然自己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不再需要这种灵活性。与这样的潇洒相伴而来的,还有不可言喻的成就感。
8、获得财务自由的可能性:更早,更大。按照北美白领工薪阶层的常规做法,循规蹈矩地从月薪中拿出一部分进行各类投资,直至退休,财务方面的安排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路线图,尽管最终自由度也许并不大。这个路线图看似平稳、保险,但很多人忽略了几个前提,那就是所在的公司经营不会出现重大问题,不会出现重组、裁员,社会经济一直平稳发展,各项投资回报率达到预期的水平,等等。可是,随着世界经济的日益一体化,这个前提越来越成为问题。我八年前按照这些常规开始的各类互惠基金投资、退休基金投资等,经历了90年代末的经济调整,至今没有实质性的回报。倒是风险较大的股票投资一度带来过成倍的收益。
下海创业,风险更大,但获得高收益的机会也成倍的增长。没有股权交易的情形下,一个成功的企业好比是一棵会生钱的树,显然比银行利息和各种互惠基金会有更高的回报。如果有股权交易,有资本运作的成份,股票上市,股权流通,那么从最初投资算起,到数年后的收益可能就是几十倍、几百倍了。有人告诉过我另外一个计算的方法:一个实业,它的市场价值大体上可以按照这个实业当年的创利能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