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4月16日,北京望京留学人员创业园开园了。至此,北京地区已陆续建成8个这样的创业园。在全国,这个数字达到60多个,入园企业近4000家,近两万名留学人员入园创业。
争相为某种人群建立经济园区,恐怕只有“海归族”才享有这样的特殊待遇。因为,各地政府官员有理由对“海归族”寄予殷切的期望。
一个巴掌拍不响。“海归”浪潮之所以在近两年呈现一浪高过一浪的发展态势,关键在于人们对“海归”的“单相思”,已因为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加入世贸组织,而演变成热恋式的互动。
因为发展的速度和景气预期,海外留学人员在祖国火热的发展中看到了梦想的可能:更多的机会、更大的市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毫无疑问,就像当初的远渡重洋,每个人在选择“海归”的时候,都带着美好的希望、具体的设想。从这个角度说,中国经济的整体开放度和良好预期,使他们选择了“海归”,但这些并不能作为足够的理由,使他们永远地留下来。因为他们除了激情,还需要把激情变成行动,需要我们的改革同样报以激情的互动。
这个群体在具备良好的科技、商务等国际市场背景的素质的同时,也意味着他们对国情的不适应。从一个发达的市场环境中,来到一个刚具雏形框架的市场中发展,他们存在“时差”。怎样帮助他们实现融资、缩短孵化期、降低创业风险、更快地开拓市场,无疑是“海归族”最迫切的需求。就像我们引进了一个洋品种,最重要的就是帮它们适应本地的土壤、气候等环境,使其尽快本土化。这就是“海归族”需要各地政府职能部门给予特别“关照”的地方。除了要引进来,还要服务好;只有“双赢”,才符合“海归”创业园的宗旨。服务不仅要帮他们尽快适应“时差”,还要借助改革,缩小国内环境与海外的落差。如果把这个问题扩大开来,我们的市场监管机构等政府职能部门在为“海归”企业提供特别“关照”的同时,也完全可以把这种行政理念贯彻到所有的工作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海归”就像WTO一样,也是促动行政体制和管理方式改革的重要力量。站在“海归族”个人角度说,如何缩短适应期,把自身的国际经验和祖国目前发展阶段的市场及行政条件有机结合起来,则是尽快实现创业成功的关键。
200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总结过去5年的经验时,就把“坚持实行‘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政策,建立留学人员创业园,资助科研与创业”作为“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国民素质”的一项。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下,我们有理由期待“海归”与改革的互动,“海归”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互动,将掀起一个高潮。
龙束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