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就业市场中,“海归”一直是个热门的词汇,从最初的光环笼罩到“海带”等戏谑称谓流行,海归的命运发生着戏剧性变化。不久前,人事部等四部委共同制定了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界定标准,这似乎意味着国家主管部门欲为“海归”正名,又或者是在传达一种信号:一段时间以来人才市场上“海归”鱼龙混杂的状况将会得到规范。
高级海归也分三六九等?
8项标准给高级海归贴标签
4月初,人事部、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在留学人才引进工作中界定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的指导意见》,其中规定了界定“高级海归”的8项标准:
1.在国际学术界、技术界享有一定声望,是某一领域的开拓人、奠基人,或对某一领域的发展有过重大贡献的著名科学家;
2.在国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担任相当于副教授、副研究员及以上职务的专家、学者;
3.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担任高级管理职务的经营管理专家,或在著名跨国公司、金融机构担任高级技术职务,在知名律师(会计、审计)事务所担任高级技术职务,熟悉相关领域业务和国际规则,有较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
4.在国外政府机构、政府间国际组织、著名非政府机构中担任中高层管理职务的专家、学者;
5.学术造诣高深,对某一专业或领域的发展有过重大贡献,在国际著名的学术刊物发表过有影响的学术论文,或获得过有国际影响的学术奖励,其成果处于本行业或本领域学术前沿,为业内普遍认可的专家、学者;
6.主持过国际大型科研或工程项目,有较丰富的科研、工程技术经验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
7.拥有重大技术发明、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或专有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
8.具有特殊专长并为国内急需的特殊人才。
关注焦点一 是否有必要界定“高级海归”?这种界定是否会对“标准”范围之外的海归群体形成冲击?
许多“海归”受访者对国家四部委的举措表示肯定,他们认为这为国内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提供了一个清晰可依的评价标准。
2003年从哈佛MBA毕业回国、现供职于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的许亮说:“我一直很反对‘海归’这种说法,它把国际顶尖院校的毕业生与在国内考不上大学才出国的人划归为同一个人群,并因小部分人的素质不高影响到社会对海归的总体评价。”他表示欢迎“标准”的出现。
从法国INSEAD商学院归来的于洲认为,这个标准的出现代表了国内的人事部门和用人单位在对“海归”的认识上的一个进步,去除了早期的“光环”,也抛开了当下社会上对“海归”的很多负面看法,他期望形成对“海归”人才的统一评价机制。
与这一举措相呼应的是,就在“标准”发布的前几天,北京市人事局宣布了对“高级海归”的60万元资助政策。此时,那些被划归在高层次人才范围之外的“海归”们又会作何感想?
去年从英国读完商科回国、目前在一家外国商社驻京代表处工作的杨小姐说:“每个留学生对自己都有一个定位,我从来也不认为自己在国外念过书,就比别人高人一等。我不过是选择了与别人不同的受教育方式。”在了解了这个标准的内容之后,她表示并没有什么十分强烈的感受。
欧美同学会商会会长王辉耀认为,虽然这是一个很好的举措,但要避免造成“国家只重视对高级海归人才的引进,不重视吸纳一般‘海归’回国”的印象,目前,“海归”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不能打击暂时还够不上“高级海归标准”的那一部分人才归国开创事业的积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