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初的光环笼罩,到“海带”等戏谑称谓流行,“海归”的命运发生着戏剧性变化。不久前,人事部等四部委共同制定了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界定标准(见附表)。这意味着国家主管部门欲为“海归”正名,又在传达一种信号:人才市场上“海归”鱼龙混杂的状况将会得到规范。
“海归”也分三六九等 许多“海归”受访者对国家四部委的举措表示肯定,他们认为这为国内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提供了一个清晰可依的评价标准。
2003年从哈佛MBA毕业回国、现供职于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的许亮说:“我一直很反对‘海归’这种说法,它把国际顶尖院校的毕业生与在国内考不上大学才出国的人划归为同一个人群,并因小部分人的素质不高影响到社会对海归的总体评价。”
从法国INSEAD商学院归来的于洲认为,这个标准的出现代表了国内的人事部门和用人单位在对“海归”的认识上的一个进步,去除了早期的“光环”,也抛开了当下社会上对“海归”的很多负面看法。他期望形成对“海归”人才的统一评价机制。
欧美同学会商会会长王辉耀认为,虽然这是一个很好的举措,但要避免造成“国家只重视对高级海归人才的引进,不重视吸纳一般‘海归’回国”的印象,目前,“海归”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不能打击暂时还够不上“高级海归标准”的那一部分人才归国开创事业的积极性。
界定标准尚欠明晰
既然是作为一种人才界定的条件,所制定的标准就应该明晰,否则不仅影响实际操作,还可能对一些本来属于“高级海归”却没在标准之列的人才造成困扰。
有专家认为,这8条标准所涉及的面还是比较窄:偏重于学术界和科研领域,8条标准中的第1、2、5、6条都是针对这一类人才作出界定,而对管理人才涉及得不多,只有第3条和第4条中提到,并且限定在500强企业和国际机构。事实上,目前国内十分缺乏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准则的高级管理人才,对这种海外人才更应该加大引进力度。此外,对创业人才的吸引在标准中间也没能得到体现。
另外,标准还要考虑各行业的具体情况,才能更加精确反映海归的状况。比如一条标准提到在500强企业里担任一定职位的人才,这一点在国外不同的企业差别就很大,同样是VP(副总裁),在投资银行也许做3年到4年就可以拥有VP的头衔,但是在高科技公司里,需要10年左右的历练,才可能到这一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