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再来看几组数据:
日前,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在中美富布赖特项目25周年纪念大会上说,超过60%的大学校长和科研单位领导都有过出国留学经历。
据日前有关媒体报道,81%的中国科学院院士、54%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海归”。 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曾谈到一个有趣的“50%现象”:在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有50%以上的高级管理人员是归国留学人员;在政府科技部门司局级领导中,有50%以上的是归国留学人员。
此外,更为引人瞩目的是,一些“海归”进入政府高层,其中,副部级以上官员就不乏其人,地市级官员则更多。
无论是政坛,还是实业界;也无论是教育界,还是科技界,数目不等的“海归”,都在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海归”在中国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的分量,不仅不可忽视,更是不可估量。
让我们再来看看当前社会对“海归”的关注程度:
国家从改革开放以来,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为国服务的举措,并于日前制定印发了《关于在留学人才引进工作中界定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的指导意见》,尤其引人关注。
各有关留学人员的交流会和创业洽谈会纷纷“上演”: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中国海外学子辽宁(大连)创业周、中国海外学人黑龙江创业洽谈会……
媒体对“留学”的关注依然热度不减。许多媒体纷纷推出留学专页或开辟留学频道,专门报道留学人员。尤其是网络媒体,留学频道都占据重要位置。
由此看来,“海归”在国人心中的分量依然沉重。
可以说,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使中华民族能迅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国在改革开放前,就有了学习先进发达国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留学”情结,并在改革开放后加快了留学工作的发展步伐,“海归”一直备受尊崇。那么——
“海归”的未来又如何?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对“海归”的需求只会有增无减,“海归”在中国社会经济中扮演的角色也只会愈来愈重要。
首先,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更多“海归”。
通过“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一个重要执政理念,也是我国对未来社会发展的一个美好期望。要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心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必然要做到对内和对外的有机统一,也就是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有机统一。留学工作无疑是对外开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贯中西的“海归”是中国社会“内外”有机统一、“土洋”有机结合的基本元素,承担着学习并运用外来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推动本国发展的历史重任。所以,在未来中国社会,“海归”任重而道远。
而据教育部今年2月份公布的留学统计数字:从1978年到2004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814884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197884人。以留学身份出国,目前在外的留学人员有61.7万人,其中, 42.7万人正在国外进行学习、合作研究和学术访问等。再加上改革开放前留学归来的,目前我国“海归”总数约有20多万人,与中国13亿人口相比,其数字非常之小。因此,构建和谐社会,无疑还需更多“海归”。
其次,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更多“海归”。
中共十六大报告号召全国人民,要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具备各种有利条件,也面临各种制约因素,其中最大的制约因素之一是我国高科技人才的严重缺乏。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提供的数据,我国目前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仅占我国适龄劳动人口的5.2%,而1995~1997年,美国的这一比例是46.5%,加拿大是46.9%。全国拥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仅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5.7%。而广大留学人员,都受过高等教育,大多数还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并且与“本土派”相比还具有外语好、视野广等优势,所以,从提高整体人口素质和高科技人才的需求看,建设小康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海归”。
第三,“海归”发展有广阔空间。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后,随之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指出:“加大吸引留学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力度”,就如何进一步吸引留学人才提出了要求。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是吸纳“海归”的主要部门之一。如教育部通过“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中国科学院通过“百人计划”,不遗余力,千方百计地吸纳高水平留学人才。令人兴奋的是,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拿出一些央企正职岗位、中国某些金融部门拿出重要管理岗位面向全球招聘,甚至一些政府机关部门也拿出公务员岗位面向全球招贤纳士。
留学人员创业园是吸纳“海归”的又一主要基地。目前,我国已建立各类留学人员创业园110多个,其中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24个。虽然入园企业已达到6000多家,吸引留学回国人员15000多人,但是远远不能满足各地的“胃口”。近年来,尤其是近两年来,各地各施“奇招”,拿出各种优惠政策,争抢“海归”。
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吸引“海归”的又一地域性品牌。除此之外,中部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也纷纷结合本地地域发展战略,以地域优势和经济优势,加入抢夺“海归”、抢夺人才大军。
由此看来,“海归”在中国的前景将继续看好,这正如国家副主席曾庆红2003年9月30日在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和先进工作单位表彰大会上所说:“留学人员回国发展的机遇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多,舞台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大,环境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