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习网

Study English at Home

首页 | 托福(TOEFL) | 雅思(IELTS) | GMAT | GRE | 签证/留学/移民 | 工作求职 | 英语资料 | 英语作文 | 英语考试 | 英语听力 | 英语口语
当前位置:首页 > 海归信息 > 正文
海归派路在何方
文章来源: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2006-05-23 字体: [ ]

对于广大的中国留学生来说,或许数年前他们还穿梭于海外的大街小巷,倘佯在异国他乡的灯红酒绿之中,“洋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然而几年过后,一个现实的问题很快摆在面前:是学成回国还是留在海外?

  如果留在海外,国外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竞争十分激烈,找份工作真是难上加难。即使能够找到工作,但是也要经历事业初创的种种“炼狱”,甚至还要忍受所在国的各种歧视性政策,最终能否融入上层社会还很难预料;

  如果回国,“海归派”已风光不再。过去那种动辄年薪几十万的现象已经成为历史。面对“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的局面,人们不禁要问:留学海外到底值不值?
   
  “海龟”变“海带”

    据统计,自1978年以来,我国的出国留学人员约70万人,而回来的“海归”也越来越多,约占1/3,且每年递增30%。
     前不久,杭州一家软件公司以月薪2500元招聘一名软件工程师,附加条件是“有留学背景者优先”。原以为很难吊起“海归”的胃口,结果竟然引来3名喝过洋墨水的“海归”硕士竞相面试。同为“海归”的该企业老板唏嘘不已:“在国外学习两年,最少也要20多万元,以这种工资水平,不吃不喝也得10年才能收回投资。”

    “海归派”薪酬如此之低,确实让人难以理解。一位刚从英国某大学毕业的学生回国寻找机会,然而因为缺少工作经验,雇用他的一家咨询公司只开出4000元人民币的月薪,职务也是从最底层做起。

     另外,从中学走向中学的初高中“小留学生”占留学人员的比例已接近50%。去年回国的留学人员中,约有65%为“小海龟”,他们正日益成为“海带”的“主力”。专家分析,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生要“滞销”,不能适应国内经济发展的“海归”也难找工作,市场面前人人平等。

    深层原因逐个数

    “海归”的大量涌入和各地对留学生归国创业的鼓励使创业的门槛降低,竞争更激烈了,自然就业成功率也会下降。当前“海归”求职难,是市场机制作用下的正常回归。其中三大原因是造成当前留学生待业的主要原因:

    一是知识丰富但实践经验空白的“海归”。拥有比较广博的专业知识和开阔的国际视角是“海归”们独特的优势,但无论是创业还是就业,都需要转化为实践知识的运用。

    二是混水摸鱼的“方鸿渐”。一些从国外“野鸡”大学甚至是短期培训班拿到一个洋文凭的人,很难说有什么真才实学,更别说能征服用人单位了。

    三是浮躁的“淘金者”。一些“海归”人员没有在祖国扎根的思想准备,抱着回国内捞一把就走的心态,导致人生决策短期化。

    总结起来,“海归”就业难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含金量”遭人质疑

    国外教育机构日趋激烈的生源竞争,使得一些国外高校的门槛和学费都一降再降。就在几年前,托福600分还是英美一些高校录取中国学生的最低标准,而最近英国某大学的招生简章上说,如无托福成绩,参加该校举办的英语补习班亦可被录取。

    从前,获得奖学金几乎是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的惟一财政支持,而现在,到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留学,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加起来不过三五万元人民币,这对不少中国城市家庭来说,已不是遥不可及的数字。当然,在这些学校里究竟能学到什么,那是另外一个问题。

    国际化意识模糊不清

     世界著名人才顾问公司TMP中国区经理毕子杰先生表示,目前很多“海归”人才还存在着这样一种误区,以为出去学习一圈回来就算是国际化人才了,其实不然。对于国内的跨国公司而言,他们更需要的是那些出国学习之前在国内企业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丰富经验,在国外院校毕业之后又工作了一段时间的人,这样他们对国内外企业运作都十分了解,同时对两种文化都非常熟悉,又与国内环境没有脱离太久。

    加拿大亚加国际集团公司和美欧亚国际商务网络公司董事长王辉耀先生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发出同样的感慨:人们的头脑中往往会有这样一种错误的认识,以为那些在国外生活过、能讲几国语言的人,才是国际化的人才,其实不然。总之,国际化的人才不是一个地理意义上的概念,而是文化、心理层面的概念。真正国际化的人才应该是对国际文化、商务、不同民族和不同国际惯例了解清楚,到哪儿都能适应并能从大趋势中悟到自己发展的人。

    回国内“水土不服”

    水土不服也是造成“海待潮”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长时间在国外学习、工作的“海归”,对中国的发展现状不熟悉,难以适应现实环境。在外国不讲人情,只讲规则,但国内是讲关系、凭人脉,留学生往往需要经过长时间才能适应。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海归”人员迅速发挥出自己的才智。

    一家企业人力资源经理把“海归”形容为“空降兵”,认为许多“海归”并不了解国内企业的情况,而是生搬硬套国外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这种理想化、超前化的做法与现实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甚至直接影响企业内部的团队合作。本地人才的竞争“随着国内教育逐渐与国际接轨,可替代‘海归’的人才逐渐增多。同时,国内企业对 ‘海归’的认识日趋理性,更加看重真才实学,不再盲目追求洋文凭。”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白春礼说,“‘海待潮’的出现并不奇怪,它实际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同时也有专家指出,随着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每年派员工出国培训和进修,以及跨国企业的本地化程度的不断增强,都在加速本土人才的国际化进程,所以说本土化人才的成长也有很大的空间。许多公司表示,在招聘时不会特别关注留学生和非留学生的差别,招聘过程中比较看中应聘者的工作经验,对没有工作经验的留学生和国内的一般大学毕业生,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对待。不少企业更愿意选择国内的高级人才,因为他们在薪酬上不会像“海归”那样动辄上万的开价。

    专业选择过于盲目

    英国苏塞克斯多恩丘陵学院(SussexDownsCollege)国际部主任布恩·皮勒第尔来华招生时表示,中国学生在选择专业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大部分学生都打算学习商科和计算机。从以后的就业趋势来讲,中国学生都到国外学习商科和计算机了,就业时未必就十分抢手。

    他建议中国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要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选择专业。比如在英国一些大学设有联合学位,以中国学生擅长的数学为例,可以选择数学和商业管理、数学和化学,甚至数学和语言学的联合学位,花2/3的时间学习数学,再花1/3的时间学习数学在相关领域的应用,最后可以获得这样的联合学位。

    光环洗尽,按质定酬

     目前,国内一些企业对“海归”的认识日趋理性,洋文凭与高薪、高职之间已经没有必然的联系。同时,“国产”MBA、EMBA的产量也在逐年增加,其实践经验、综合素质以及国际化视野,并不比“海归”派逊色。他们的加盟,对于很多想落脚外企的“海归”造成了直接的威胁。

    虽然“出国潮”与“归国潮”日益凶猛,但“海归”身价的回落让很多人更加理性地看待出国与薪酬问题。以MBA为例,一位留学国外商学院的“海归”这样说: “如果毕业之后想有一份比较理想的工作和薪水,MBA的确是值得的,如果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目标,那么MBAisnothing。”同样,出国留学也不能保证任何东西。

    在一家美国独资公司任人事总监的赵翔先生说:“这几天,我的案头放着一叠求职简历,很大一部分都是‘海归’,求职者的材料越来越厚,越来越精致,但是开价越来越‘实在’。月薪期望6000元左右,不像过去动辄就是上万元。”

    “这不是留学生的跌价,而是一种价值定位的理性回归。”赵翔强调,“国内的人才也是十年寒窗,为什么大家不能都光环洗尽,按质定酬呢?”
   
  编后

    机遇与挑战,理性应对天地宽。近年来“海归”的身价虽然呈现下跌的趋势,但这并不表明国家对出国留学人员不欢迎了,或者说国内的“海归”太多,已经无容身之地了。

    相较于美国经济低迷不振和失业率持续攀升,中国经济的平稳发展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诱人的商机,使愈来愈多的留学生对中国经济稳定的前景看好,他们纷纷表示学成后返回中国就业或发展,依然将中国视为极有潜力的就业市场。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所有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推荐文章
·我为什么不回国
·全国各地出高招吸引海归 新政策
·评:如何看“海待”现象
·自主创业成“海归”就业新宠
·海归派高不成低不就谋职不易
·海归创业:申请当天可当老板
·海归青年追求平衡人生 二次创业
·海归不该“一锅煮” 各就各位才
热点文章
·海归半年 灰溜溜回美国
·解读海归派来去风向 且看
·危机感能让“海待”减产
·职场调侃:海归出名要趁早
·海归哪儿最适合创业安家
·海归:下海容易淘金难
·八项条件界定高级“海归”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叱咤风云
英语学习
·危机感能让“海待”减产
·海归半年 灰溜溜回美国
·海归不愿风险投资 只想从
·职场调侃:海归出名要趁早
·查暂住证就像抓贼 暂住证
·“海归派”创业岂能滥竽充
·解读海归派来去风向 且看
·解读海归派来去风向 且看
www.0641.com 英语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