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习网

Study English at Home

首页 | 托福(TOEFL) | 雅思(IELTS) | GMAT | GRE | 签证/留学/移民 | 工作求职 | 英语资料 | 英语作文 | 英语考试 | 英语听力 | 英语口语
当前位置:首页 > 海归信息 > 正文
海归创业:好风借力上青天
文章来源: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2006-05-23 字体: [ ]

   1978年是中国留学史上一个重大转折点。这一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将中国带入了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学先进之科技,汲文明之成果,顿成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在党和政府的鼓励支持下,留学工作渐成中国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要渠道。从1978年到2002年底,中国共有58万人出国留学,分布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出国留学人员的高速增长相对应的是,学成回国的留学人员也在不断增加。截至目前,累计回国留学人员已逾15万,并以每年13%的速度递增。

  敢立潮头唱大风

  瞩目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人们不难发现,留学回国人员发挥的作用举足轻重。

  有资料显示:在中国科学院629名院士中,留学人员占81%;在中国工程院423名院士中,留学人员占54%。在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836”科技攻关计划、人事部等7部委组织实施的”百千万人才工程”、中科院的”知识创新工程”中,入选的人才一半是归国留学人员;在载人航天工程、高温超导、人类基因组序列”工作框架图”绘就等重大项目和高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中,以及在夺取抗击非典胜利的斗争中,留学回国人员都立下赫赫战功。

  中科院曾对其下属90个研究所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990年以来,有184个新学科是以留学回国人员为主开辟的,有530位优秀留学回国人员成为学术骨干或学科带头人,有219人担任研究所所级领导,占所级领导人数一半以上。

  大批留学人员的回归,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的科技发展和产业进步。从“把互联网带到中国”的亚信公司,到无线通讯领域的领军企业UT斯达康;从为波音机组提供远程技术培训,到向全球软件巨头发起挑战的”和欣”计算机操作系统;从被誉为改变中国信息产业发展格局的”方舟”、”星光”芯片,到成功打入国际主流市场的重组人白细胞介素基因工程药物……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和产品,大大提高了中国参与全球经济的竞争力。

  除带回众多尖端技术外,留学生还把“现代经济元素”——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带回祖国。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人力资源处处长王立平对此颇有感触,他一口气罗列出一大串留学生企业的特点:留学生企业创办时股权划分非常清晰。他们懂得如何利用国际资本,而不是单纯依靠银行贷款或企业自身积累。留学生企业无论大小,从来不搞大而全、小而全,业务非常专注,他们知道自己是产业链中的一员,只有实现产业链各环节的共赢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留学生企业诚信守法的观念根深蒂固……应该说,正是这些与国际接轨的管理观念和做法,为国有企业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和借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评说留学回国人员的成就,令人鼓舞。他们站在时代和国际的前沿,不仅引领和促进了国内的观念转变和各项改革,而且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自主创业天地宽

  改革开放25年来,海外留学人员回国服务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在人才流动单一计划的体制下,他们主要应聘到国家教育、科研等部门,或任职于跨国公司;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成分的多元化和人才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他们则更多地选择自主创业,利用熟悉国际惯例、市场规则和高新技术的优势,打造自己的“江山”。

  赴美留学人员吴鹰等1992年回国创业,组建UT斯达康中国有限公司。11年来,这家公司的年销售额从1000万元上升到去年的100亿元。留美博士于保法,在国内成立了从事专业肿瘤医院的管理与抗肿瘤医药开发销售的医疗公司,创业6年来公司资产由2000万元增至1亿多元。目前,他正着手建立连锁医院以迅速扩大规模。“海归”博士张文中投资的北京物美商业集团,去年的销售额突破50亿元,一举挺进中国企业500强……

  与此相适应的是,留学人员创业园的勃起。据有关资料统计:到2004年6月,全国已建成留学人员创业园区70多个,入园留学人员15000多名,创办企业近5000家。

  在中关村科技园区1.2万多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平均每百家中就有15家是由归国留学生办的。据统计,从2000年1月至2003年7月,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留学人员创业服务总部已累计接待来访留学人员16500多人次,其中10人以上的访问团组就有59个,平均每个工作日有20人来访,有2户留学生企业注册成立。目前园区留学人员企业已有1838家,占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的15%,企业注册资金总额累计达19亿元,吸引项目研发合作资金数百亿元,吸引和凝聚了4万多高科技人才,其中留学人员近5000人。

  在这些归国留学生中,38%是博士,45%是硕士,57%的人拥有个人的科技成果,44%的科技成果获得专利。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批高素质的人才,这几年在中关村的留学生企业中诞生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和产品。留加博士李德磊开发的”方舟”系列CPU芯片,标志着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PU走向了产品化;陈榕等5位留学人员研制的”和欣”计算机操作系统,向世界级的软件巨头发起了挑战;留英博士程京率领的生物芯片研发团队所做的缩微芯片为世界首创,被选入1998年世界十大科技突破;留欧博士韩征和、刘庆创办的英纳超导公司的铋系生产线,使中国骄傲地跻身于世界少数几个具有高温超导产业化的国家之一;留加博士郦亮创建的赫立讯公司,致力于中国无线网络模块及网络应用软件的研发,成为中国在国际电信工程协会标准委员会的惟一投票成员……正是因为这种人才资源的不断聚集,美国《时代周刊》才将中关村评价为21世纪新的8个文化胜地之一,称中关村为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摇篮。

  上海也是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热点地区。据统计,在中国这个最现代化的城市里,留学人员创办的企业达2400多家,投资总额达4亿美元。仅去年,就有1267名海外留学人员定居上海,”海归”企业名录上又新添了300多家。这个数字比上一年增加了四成。

  在上海日渐完善的投资环境中,许多”海归”成就了创业的神话。5年前,留美博士常兆华带着在微创伤医疗器械领域10多年的经验,回到家乡上海创业。一间10多平方米的小屋、一张办公桌,以及30万美元的注册资金,几乎就是他的全部”家当”。如今,他创办的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已经成为”海归”企业里的明星——资产达到1.5亿元人民币,员工超过150人,并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拥有了8300平方米的厂房。”在这里创业我们没有丝毫陌生感,所以能更快地扎根、生长,”常兆华说,”祖国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机遇。”

  深圳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近年来,为鼓励高层次的海外留学人员来深圳创业推出了一系列举措。不仅每年拨出3000万元用于扶持留学人员创业,还创办了“深圳市留学生创业园”和“龙岗孵化基地”、兴建了面积达5万平方米的留学生创业大厦。目前,留学人员在创业园已创办企业170多家。

  赴新留学人员邓国顺1999年创办朗科公司时,只有两个人,租用一套两居室的房子办公,怀揣深圳市政府赞助的12万元创业基金和250万元的科研经费,踏上了将高科技产业化的艰辛创业之路;4年多过去,如今的朗科“鸟枪换炮”,不可同日而语,员工已达400多人,2002年的销售额达2.5亿元,他们研制的“USB闪存盘”已成功打入英国和美国市场。

  在深圳留学生创业园,“海归派”们白手起家、几年暴富的故事不胜枚举。据深圳高交会组委会办公室主任李连和介绍,首届高交会以来,深圳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5000多名海外留学生,创办了高科技企业达300多家,涉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

  在古城西安,近年来大批留学归国人员涌入西安高新区创办企业。目前在高新区留学人员创业园,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名留学归国人员创办了253家企业。为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创业,西安高新区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其创业的优惠政策,如降低创业门槛,对接优势资源,搭建融资平台,提供技术保障,营造国际化的生活配套环境等,极大地激发了归国留学人员创业的积极性。

  回国效力正当时

  知识背景下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人才争夺战中,中国留学人员已经成为被争夺的主要对象之一,分布在世界各地的40多万留学人员是一支庞大的海外队伍,是应该充分挖掘利用的人才资源宝库。

  为加大对留学人员的吸引,保障”海归”回国服务的顺利进行,近年来,全国除纷纷创建了一批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外,中央有关部门还就改善留学回国人员创业环境、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等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出了与之配套的一系列举措。从中央确立”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到鼓励留学人员为国服务的意见出台,再到留学人员创业园管理办法和留学人员回国资助办法的制定,确保了留学人员回国工作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中央和地方还加大了对留学人员的经费支持。近年来,人事部累计拨款2亿多元,择优资助了4000多名”海归”的科研项目,资助了3000多名留学人员短期回国服务。各地也纷纷划拨专款,资助留学人员科研活动。

  有组织地举办各类定期或不定期的活动,打造服务品牌,是近年来支持留学人员回国工作的一大特色。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中国辽宁海外学人创业周、中国山东海外百名博士创新周、北京高科技产业国际周、浙江留学人员经贸洽谈会、海内外中国学人桂林创业行、欧美同学会“二十一世纪中国”系列研讨会等,已经在广大留学人员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近年来实施的“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吸引了大批优秀留学人员和团队,一些地区和部门还通过“留学人员西部行”等科技交流活动,引导留学人员积极参与中国的西部大开发。

  营造一个拴人留心的环境,是支持留学人员回国工作的重点。很多地方成立了风险投资基金,通过市场手段资助留学人员创业。广东、江苏、辽宁、山东等许多省份举办了各种大型的留学人员人才科技交流活动,并提供路费和国内旅费,以集中的方式吸引留学人员特别是留学团队回国。上海近年实施的“居住证”制度,则保证了“海归”既可来去自由,又能在社会保障、子女就读等方面享受市民待遇。去年8月,上海还启动了“万名海外留学人才集聚工程”。按照计划,未来2至3年中上海将为留学人员提供1万个中高层次专业技术和管理岗位,6个月至3年的使用期满后,“海归们”可以通过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自主决定去留。针对实际情况,很多地方还采取了一次签证、多次往返的政策,以及安排其子女入读双语学校等等。服务手段的不断探索,服务内容的逐步扩大,证明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工作的事业方兴未艾。

  近年来,随着中国人才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企业出于对人力资源成本和效益比的考虑,无论“海归”、自学成才、境内毕业生都站在了同一个平台上竞争,“海归”已不再是职场中的抢手人才。

  在这种理性回归的现实面前,留学回国热潮依然不减,仍以年13%的速度递增;绝大部分留学回国人员也都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

  “在国外进入不了主流社会。虽然国外经济发达,物质生活丰富,环境也优美,但你在那儿仅仅是一个旁观者,没有参与意识,你很难融入到一个国家的文化中去。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得很快,回来机会还是很多。”一位刚刚回国的“洋博士”对自己加入“海归”队伍的初衷直言不讳。

  曾供职于日本松下通信工业株式会社的赵若凡留学日本后也回国了。他决定回来,是因为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有着太多的空间太多的梦,“在历史机遇和祖国需要的交叉点上实现自我价值,更容易也更有意义!”

  据中国社科院最近发布的“中国留学归国人员调查报告”显示,大部分“海归”派选择回国看重的是个人的发展,78.8%的人选择了更能发挥本人才能的职业。

  针对“随着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归国,‘海归’人才越来越不吃香”的说法,北京市主管科技教育的副市长范伯元在参加“中关村企业家高峰论坛”上指出:“海归”派从来没有“越来越不吃香”。国家支持学子们到海外学习,也鼓励和欢迎他们回国参加建设,这个政策永远不会变。

  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人事厅局长会议上,人事部部长张柏林指出,中国将制定和实施留学人才回归计划,重点吸引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通过培养和引进造就一批跻身国际前沿的科学家、学术技术带头人、高级管理人才和精通国际规则的高级专门人才。通过加强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引进,形成符合留学人员特点的引才机制;健全完善吸引、使用留学人员的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已加入外籍留学人员在申报科研基金、享受社会保险、子女回国就学、购买住房等方面的国民待遇;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搞好创业园区的共建和管理工作,支持帮助留学人员创办企业;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留学人才信息系统和留学人才库,加强留学人员工作信息化建设,畅通留学人才回国信息渠道;建立海外人才评价和准入制度,制定聘用海外高级人才从事公务的办法,积极引进高新技术、金融、法律、贸易、管理等方面的高级人才以及基础研究方面的紧缺人才。同时,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和吸引海外华人华侨专家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服务。(来源/神州学人,作者/光军)(来源:神州学人)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所有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推荐文章
·我为什么不回国
·全国各地出高招吸引海归 新政策
·评:如何看“海待”现象
·自主创业成“海归”就业新宠
·海归派高不成低不就谋职不易
·海归创业:申请当天可当老板
·海归青年追求平衡人生 二次创业
·海归不该“一锅煮” 各就各位才
热点文章
·海归半年 灰溜溜回美国
·解读海归派来去风向 且看
·危机感能让“海待”减产
·职场调侃:海归出名要趁早
·海归哪儿最适合创业安家
·海归:下海容易淘金难
·八项条件界定高级“海归”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叱咤风云
英语学习
·回国带什么
·“海归”:“下海”容易淘
·海归半年 灰溜溜回美国
·海归不愿风险投资 只想从
·职场调侃:海归出名要趁早
·查暂住证就像抓贼 暂住证
·“海归派”创业岂能滥竽充
·解读海归派来去风向 且看
www.0641.com 英语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