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在英国和德国接受了一年的外语和警务培训
北京青年报: 刘慎良
在国外受训
本报讯 昨天,市公安局首批海归警察在媒体面前公开亮相,记者发现首批赴英和赴德的警官,大部分为一线民警、业务骨干和基层干部,年纪轻、学历高,而且是从各个警种选拔出来的。
在比较了不同生活背景下的警务制度后,这批海归警官的视野更为宽阔,一位在德国接受培训的警官提炼了三条“经验”:德国警察首先有长达两年半的系统的入警培训,以后每年都保证一定时间进行培训;其次,不管执行什么任务都有一套完整规范的语言和动作,每个警察在工作中都要有严格的自我保护;第三,哪怕是担任专业任务的警种,没有特殊任务时,同样担任上街巡逻任务,真正做到一警多能。
东城民警郭惠群刚刚进入英国学习时,发现一个不解的现象:在公共汽车和地铁里,很多英国人都捧着报刊和书籍阅读,一副拒他人千里之外的模样。后来他问英国的朋友,英国人为什么喜欢这样做?朋友回答,与陌生人保持一定距离。她继续问,如果有人主动与他讲话,他会怎么做?朋友表示,对方当然会讲话,而且愿意讲。这批警官发现英国人这个特点后,主动出击,就这样一年下来,每人都交了一批朋友。因为他们在英国接受培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广交朋友,为今后的国际警务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传统警务模式,是以警察为中心进行管理的工作,即所有人要按照警察的要求做,通俗点说就是警察怎么把人管好。赴英国学习的警官则提出了新颖的观念,在管理中,警方要尊重被管理者的需要,以奥运官员需要什么、运动员需要什么、观众需要什么为出发点,根据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需要及差异使计划更有针对性,因此使奥运安保更加体现“以人为本”。
据警方介绍,市公安局首批赴英攻读硕士学位的10位北京警官于2003年11月份前往英国,接受了为期一年的语言学习和警务培训,于2004年年底返回北京。3月5日,16名赴德的北京警官也学成归来,他们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和警察学院接受了一年警务技能和德语培训。另据了解,为培养适应2008年奥运会安保需要的高级警察业务专门人才,市公安局从2003年起,选派了133名民警先后赴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进行中长期高级警务外语和短期专项警务业务培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