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月异的中国,胃口似乎不再适应半中半西的菜肴,就好像馒头夹了牛排,或者豆浆就着面包,当年打破脑袋出国留学的海归派们,居然一时间成了滞销货。
命运就喜欢捉弄弱小的人类。受人期待,也同样充满期待的“海归”,一夜之间,身价暴跌,光环消失——扔了大把银子给异邦的他们,回国后找不到与身份匹配的职位,有的甚至连留学的钱都赚不回来。于是,有人开始戏称他们为“海龟”,更有残酷的称之“海带”(海待,海外留学归来待业)。几乎在同一时间,对海归的质疑就像积久难泄的宿怨一样,此起彼伏,海归人士终于品尝到国人唾沫的腥咸味道。一种残酷的竞争横亘在海归和土著人才的中间,职场的厮杀让或大或小的boss们获益,媒体的铺天盖地的宣传让或忙或闲的老百姓得到一种难以抗拒的谈资。所有的一切,带给海归和即将成为海归的人最强烈的冲击,也给那些计划将自己的孩子送出去的爸爸妈妈们敲响了警钟——在今天这个竞争无比激烈的时代,“洋文凭”早已不是挣大钱的金字招牌了。
有文凭没工作经验,照样坐冷板凳。
广菱大学毕业后没有参加工作,直接赴英国念了两年Social and Public Policy。取得硕士学位回国之后,却发现偌大一个中国,在社会公共管理方面,跟她离开中国的时候相比,没有任何变化。她根本无法在中国施展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专业,随便加入一家公司,做一个普通的职员——两年的国外学习,让广菱感觉自己同国内的部分求职者相比,有了无法比拟的优越感。所以,广菱向猎头开出的条件就是:录用她的公司必须是知名的外企,并且月薪应该在1万元人民币以上。
这样的条件对于一些求贤若渴的企业来说似乎并不苛刻,可几个月下来广菱却乏人问津。在国内无所事事、又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半年时间里,她甚至感到了绝望。同时,在她的身边开始出现了大批花了30多万元走出国门,学成之后却无法找到合适工作的海归。
现在的广菱终于找到了一个能够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随着国家志愿者制度的建立,她立志成为一名中国的志愿者,愿意离开优越的生活,愿意离开这个令她归来的、又爱又恨的中国,然后去遥远的非洲,去那些最需要帮助的国家,教那里的人学中文,告诉他们中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一个海归,最终还要用走出去这种方式作为结局吗?而这又是她真正的初衷吗?
MISS点评:
对于那些花了父母的钱,在国外混了一个文凭回来,甚至连外语都说不利落的海归,想要在国内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个高收入的职位,可能性极小。虽然广菱拥有海外的学历,但现在的很多企业最需要的往往是那种有着多年的工作经验,并且他的实际工作经验、工作业绩又被企业所认可,同时又有“知名外企工作经验”的人才。而且,现在国内这样的人才为数并不是很少,虽然他们没有海外的学历,但大多都会有良好的教育背景。这些人和广菱相比,教育背景相仿,却比广菱多了很多年的工作积累。所以,在求职场上,广菱自然就成了受冷落的一方了。
而不幸的是,随着国外教育机构用降低门槛和提高学费的双重钥匙打开了中国的留学市场之后,越来越多的高中生,为了避免在国内的竞争中输给其他的孩子,前去海外镀金。然而良莠不齐的教育,造就了新一代海归的“三无”:无学识、无工作经验、无社会交际能力。先天的不足,等于宣告了如此海归的前途堪忧。
MISS建议:
第一,改变三无的状况。留学的时候首先要选好自己的专业,是不是适合中国的国情;其次,求学期间真正学到知识技能;最后,最好能取得海外合法打工的机会,获得相关的工作经验。
第二,慎重考虑出国的动机。如果仅仅因为在国内学不下去,而指望在国外学好,这是一种风险极大的投资。
第三,慎重考虑是否回国。
没有瞄准企业定位,香饽饽成了干馒头。
Angela,在美国、加拿大、澳洲都有过丰富的工作经历。考虑到父母年龄渐长、身体欠佳,再加上男朋友也在广州工作的种种原因,Angela选择了回国发展。回国后的Angela,找到了南方猎头公司,鉴于自己的留学经历和优秀的专业知识,Angela对公司的要求也相对较高。
由于Angela一直做财务工作,又有海外工作经历,所以猎头公司就把她推荐到“百事可乐”公司,因为百事本身就是一家欧美公司,财务体系等各方面情况同她的专业知识也比较吻合。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乎人们的预料,“百事可乐”认为,虽然Angela的工作经验很丰富,但她却没有国内的工作经验,完全是那种纯西方的管理模式。由于“百事可乐”在中国是合资公司,一些财务的处理必须适应中国本土的财务管理状况,因此“百事可乐”拒绝了南方猎头公司对Angela的推荐。
MISS点评:
很多海归人员回到国内后都会选择外企进行发展,但他们往往并不熟悉各国公司的风格,其中也包括中国企业的一些文化风格。当海归派留学国家与国内公司二者的文化差异太大时,双方就很难融合,不但得不到猎头公司的推荐,就算一部分人有幸得到了推荐,最后仍然会被挡在外企的门外。
MISS建议:
海归人员在求职的时候首先应当了解公司所在国家的文化背景。否则,与本土人才相比,你就完全失去了“海归派”的意义。
真的因为我是“汉奸”吗?
亚光,20世纪90年代中期自费赴美国留学,攻读纺织专业的硕士课程。3年后,拿到硕士学位的她,在导师的鼓励下,回到“纺织业前程似锦”的中国寻找新的工作机会。
在北京寻找工作的过程并不顺利。有一家著名的合资企业,先后派出人事经理、技术部经理、总工程师、总经理等与她谈了4次,每次他们都如出一辙地说:“你很符合我们的要求,但我做不了主,我们将开会讨论你的问题,你就耐心等着吧。”这一等就等成了无底洞,当她愤怒地去质问对方办事效率的时候,得到了不冷不热的回答:“我们公司就是这样的。你要是不满意,可以回美国去啊。”
一次博览会的翻译机会改变了她的待业状态,她的表现让老板很满意,于是她获得了在这家公司工作的机会。亚光非常珍惜这个工作机会,她表现得非常敬业,可是当她作为外企代表——在很多人看来,就是代表外国人的利益赚中国人的钱——跟国内的企业打交道的时候,她的敬业却成了国内同行的话柄。有一次,亚光去南方某地的某家企业处理业务,他们提出的很多要求都被亚光一一驳回。对方谈判代表拍着桌子指责道:“中国人应该帮中国人。你还是中国人吗?拿着老外的工资就替他们说话,这不是有奶便是娘吗?”
然而,亚光得到的并不仅仅是“我看你就像汉奸”的结论,没过多长时间,亚光就被公司暗示“客户投诉太多”而不得不离职了。
MISS点评:
亚光受到的不公正待遇,难道真的因为她是别人眼中的“香蕉人”?
近几年来,无论是国企,还是进军中国的外企,都加速了人才本土化的步伐,一方面是因为海归的用人成本较高,动辄年薪数十万,而他们对国内情况并不熟悉;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本土人才迅速成长,他们在技术、国际化和视野上同海归派的差距在不断地缩小,而且他们并不需要昂贵的年薪来聘用。正是这些本土人才的强力冲击,才是使得亚光这些海归的精英们被企业拒之门外的真正原因。
对于亚光们来说,最看重的是自己的能力和付出能得到合理的回报,然而这个合理的回报,在国内越来越不现实,只能是一种臆想。
MISS建议:
第一,如果你是精英型人才,带着资金和技术,回国的最好归宿是创业,甚至是集体创业;并且最大可能地保留你的外籍身份。
第二,如果你是适用型人才,只有带着经验和技术,回到中国就是替别人工作。既然是打工,那么比工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心态,是能摆正自己的位置。鉴于目前海归人员就业的现状,一些人可以适当地降低门槛,放低姿态,从低往高做起。由于海归派大都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和国际化经验,只要能够保持一个平常心态,很快就会得到提升。像亚光这样的人才,完全可以在相对比较出名的国内企业中谋得较高的职位。
积累一份无形资产
获法国某大学硕士学位后归国
Amy 26岁 酒店高级管理
我不是那种特别积极进取的人,只要受到一点挫折就会萎靡不振,是个性比较脆弱的那种。虽然考虑到出国后一个人生活可能会不适应,但是大学毕业时的“求职恐惧症”使我迫不及待地逃往法国。
到了那里才发现,困难不是一点点。但是我渐渐学会安排生活、学习、打工、实习。机会不靠自己争取就会溜走,一切都要靠自己奋斗。为了不让父母投入的积蓄和我的青春白白浪费,我投入了激烈的竞争。
两年后回到上海,我重新踏入求职应聘的圈子,以前那个一受挫就闷声不响的女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昂扬的斗志。凭着学历和一些工作经验,不久我在一家法企找到了市场部的工作。留学生活时的艰苦和困难使我渐渐养成了屡败屡战、绝不轻言逃避和放弃的精神。它带给我的这份珍贵的无形资产,使我终身受益。
要比别人多一手准备
获德国知名大学硕士学位后归国
陶小姐 29岁 研发主管
我一直是个居安思危的人,即使在德国最棒的大学读硕士,也从不认为回国后就一定能拿高薪。我时时刻刻关注着国内尤其是广州的行情。广州的机会多,竞争也激烈,等我学成归国,不仅本地的大学毕业生要和我竞争,外地来的精英也不容小觑。
留在广州的朋友告诉我,用人单位更看重的还是工作经验,于是在德国学习期间,我就暗暗留心起来。在德国不容易找到正式的工作,但是实习机会还是有的,于是我便加入了一些企业的实习生行列。
第一份实习工作,是为一个电脑公司的展览会布展。而第二份实习工作则显得更优越,在德国一个知名企业的市场部实习。回国后,在一次大型招聘会上,我相中一家在广州设有分公司的德国企业。因为我的简历上不仅学校和专业出色,更有不少实习和相关工作经验,加上实习单位给我的好评,我得到了进该公司实习3个月的机会。努力工作3个月后,我如愿以偿地留在了那里。
从潜力股做起
获美国某大学硕士学位后归国
李小姐 31岁 投资顾问
我出国留学前在一家证券交易所有着比较稳定的工作和较好的发展空间。之所以出国,是因为想圆自己当初想出国,但没资金的愿望。
归国后我的求职路还算比较顺利,几个月后就在一家美企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岗位。当然,刚开始的待遇并不一定符合人们对于海归一族的期待,但我对此总是一笑置之。海归一回国就拿高薪的时代早就过去了,我相信我这支“潜力股”时间久了必定能够发挥它的优势。与其把条件定得过高,不如保持比较平和的心态,正确地对待就业形势。这才是海归和海待们更该考虑的。
结语:了解中西文化,找准就业时机
就业的困难,海待的流行,使得给所有处于迷茫中的和即将成为海归的人一些忠告,变成一个迫切的问题。
第一,出国留学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不要轻易放弃在国内的机会。如果你选择了出国,请一定不要丢弃国内的人际关系网。
第二,很多海归人员回国后都会选择外企,但他们往往并不熟悉各国公司的风格。当海归派所留学国家的文化与国内公司文化的差异太大时,双方就很难融合。
第三,在国外文凭不能保证就业“票房”的情况下,海归派只有重新估计自己的价值,放低姿态,在市场中给自己一个准确合适的定位,同时要有足够的自信,就算从最底层做起,也可以用更短的时间获得更高的职位。
最后,一定要找到符合自己专长并且能够发挥自己专长的企业来效劳。第一个职位是最重要的,它决定了你以后的发展方向。在企业选择人才变得越来越理性的时候,海归派也应该适时地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
看起来,海归们找准时机,就等于重新获得了就业利器。但是,如果不能满足人们苛刻的要求,海归在中国的命运将开始像一只垃圾股。以后每一年即将回来的、大批的海外学子,在你收拾好自己在异国他乡的行囊之时,你准备好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