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这些社交活动,2003年欧美同学会成立90周年的时候我们发起了“首届留学归国人员创业与发展论坛”,我们希望在北京创立一个海归精英的圈子,形成一个在国内具规模、有影响的团体。
作为这些聚会的组织者,需要费很多心思考虑细节的问题,也很累人,那么在众多的海归精英中为什么是您出面来做这个工作?
首先这个组织者应该具备一定的层次,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同。另外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与精力,同时还要有一定的组织、创新能力,可以把好的想法付诸实际。我是在归国创业大潮兴起之前就回来了,比大多数人都早,经历上比较丰富,物质及精神的积累都达到了一定层次,大家都觉得由我来做是比较合适的。几年下来,我们的商会活动已经形成一个品牌,成为欧美同学会中最活跃的团体。
现在看来,您的社会活动家的角色已经大于企业家的角色,您认可吗?
可以这么说,对新华商及海归阶层的关注,创建相应的社团组织,为他们所做的呼吁,已经把我推到这个位置上来。运作一个企业或者一个项目,是对局部的一种改变。而做一个社会活动家,参与到社会工程中,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影响力。企业家也不能一天到晚光想着赚钱,要放宽视野,我现在就是把我个人的事业和整个社会大的事业结合在一块儿了。
在个人事业方面,我曾经在跨国公司做过主管,也在政府做过高级官员,自己创业也很成功,而现在我关注的是社会问题,特别是中国国际化的问题。我觉得中国现在缺乏国际化的人才与团队,对外进行商贸活动,在整个价值链中,中国企业大都处于相对低端的地位。国外有一个说法叫做“意见领袖”,我们也需要自己的意见领袖。尝试把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国际化进程结合起来,是现阶段很少有人做的工作,我觉得很有意义。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海归精英
您的新书《海归时代》这么长一本书是您本人写的吗?写这本书您想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海归时代》确实是我比较重要的一个阶段性作品。有秘书帮助整理资料,但主体是我写的。
在中国130多年的留学历史中,现在正处于一个高潮,在过去的10年里出国留学的人数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阶段,但是对于这个群体,还没有人来做一个系统的回顾、归纳、总结和分析,市面上没有这种著作。我本身是其中的一员,通过商会又对这个群体有了深入的接触和了解,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群体。
中国的发展很需要这批海归的精英,应该善加利用。但是现在海归多集中在外企,而在国有、民营企业及政府部门工作的人还很少。另外,海归多集中在北京、上海两地,而在温州、宁波、青岛、大连等二线城市却很少,当地有大量需要海归的企业却得不到人才。这样不利于中国企业的发展,当然对海归来讲,在观念上也需要有所转变。
您认为未来海归将成为中国社会一股什么样的力量?比如是政治力量或经济力量?
每个领域都很重要,海归不仅要加入到中国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发展也需要他们的参与,比如现在有75%的大学校长是海归,科学院的海归人士也占到70%以上,这是一个对未来发展很有意义的群体。
你觉得“海归”是一个让这些有留学背景的人有高度认同感的词汇吗?是一个让全社会有高度认同感的词汇吗?
这个词汇是比较形象、生动的,大家约定俗成就这么叫了,也有比较官方的说法,叫留学归国人员。我觉得以后这个词汇可能会进一步分解,随着留学的普及,“海归”也会像任何一个行业一样产生等级之分,比如分成“海归精英”和“普通海归”,但是他们都属于国际化人才的一部分。在中国,大学生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还不到5%,而在海外这个比例是50%,所以这些海归回来以后应该还是很有用的人才。
我理解“海归”可能还是一个比较中国化的词汇,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地,政府、学校、企业中有很多拥有留学背景的人,对他们来说是很平常的事情,而我们这样强调这批人的存在还是因为其稀有吧?
国外的确没有刻意强调“海归”这个词,但是我认为精英阶层是每个社会都有的,我们的政府现在提出要“构建和谐社会”,如何构建大家可以探讨,我认为应该充分发挥精英阶层的智慧和力量,人尽其才,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会很有好处。现在中国的精英阶层大部分是海归,但是他们的作用是否充分发挥了,各个渠道是否通畅,与这个社会是否达到和谐的程度,这些都还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我觉得在这些方面都还有很多可以改善的余地。
您曾经预测,“海归”会在未来的发展中向“国际精英”过度,取而代之的是“国际精英阶层”,那么您是否认为海归将是未来中国社会的主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