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有58万多人出国留学,分布在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史无前例。目前,中国科学院院士的81%、中国工程院院士的54%、“九五”期间国家863计划首席科学家的72%,均为留学回国人员。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留学人员回国以年均13%的速度增加,部分沿海地区的增加速度超过30%。到目前为止,中国留学回国人员已逾15万人,超过了从1847年到1978年131年的数量总和。这些学成回国的人才由于身处世界发展的前沿,成为中国国际化发展的一个桥梁。就像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使我们能够更快更完备地实现一个民族的崛起与文化的重建。
作为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国际化知识群体,海归创业,恰逢其时。正如欧美同学会商会会长、海归派代表人物王辉耀在著作《海归时代》所说:在市场全面主导社会,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拥有更开阔国际视野和更丰富人生经验的“海归”,毫无疑问获得了面向时代和未来的优势。这是一个需要海归的时代,也是一个成就海归的时代。
中关村:“海归”们上岸的地方
2005年12月4日晚,由中国欧美同学会商会主办的“岁末京城国际精英大聚会——中国欧美同学会商会2005年新年联谊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此次聚会是继去年12月17日成功举办“2004·京城国际精英新年联谊会”之后,中国欧美同学会商会再次在年底推出的庆祝活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会长韩启德学长及夫人袁明女士出席了联谊会,应邀出席本次活动的嘉宾还有中央统战部、教育部、人事部、全国工商联、全国侨联、北京市侨联等有关部门领导及欧美同学会部分成员及部分高级顾问。张朝阳、周云帆、严望佳等与中关村渊源颇深的海归人士出席,成为晚会上的亮点。
一个颇具意味的现象是,近年来,出国的留学生和回国的海归中有三分之二和中关村联系密切,他们或曾就学于中关村,或工作在中关村,或创业在中关村。
据负责留学生工作的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夏颖奇介绍,现在中关村各个大学在校的大学生将近60万人,2005年夏天,毕业生15.6万人。这些人中相当一部分准备出国留学。中关村由此成为中国国际化人才的集散地。每年,各个大学都向国际输送各种留学人才,而且这些人才也逐步从海外归来寻找中国崛起过程中自己的世界位置。于是,中关村的位置自然凸显,世界开始瞩目中关村。
如果说,上个世纪,中关村所开创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奠定了现代中国的文化基础和创立的精英基础,那么,在这个更强调知识与科技的21世纪,中关村的人才和文化依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一支推动中国从“站起来”过渡为“和平崛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和生力军。
中关村是中国文化、科技的高地,是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高地,是知识经济的高地。正是这种高地属性,中关村能八面来风,拥有国际的视野和历史的胸怀,得风气之先。事实上,处在国际化桥头堡的中关村,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起来以后,一直在与国际同步发展,并推动中国走向科技与新经济的国际地位。美国某种产品的价格变化会在第一时间在中关村得到呼应,新技术、新经济也同样因为中关村的国际化能力得到同步发展,如1998年前后的互联网经济,如网络搜索,如巨型计算机等等。
夏颖奇说:“到中关村考察访问的留学生平均每年25000人,留在中关村创业的有7000人,创办了2800家高科技企业,这些高科技企业都是国际化的,其中的海归都是走遍了东西南北的,都是懂各国语言的,在国外有导师,有师兄弟,有同学,有很多朋友,甚至他们这些人都在国外的企业工作过,做研究开发,做企业管理,甚至有一些人还有一些政府部门的工作,他们带回了国际化的理念,也带回了很多国外的商业合作机会。”
在中关村,留学生作为一个群体,他们带来技术和管理经验,使得中关村同世界联系得更加紧密。留学生的作用日渐凸显,各个海归企业的出色表现也证明了这一点。亚信的丁健,UT斯达康的吴鹰,中星微的邓中翰,搜狐的张朝阳,启明星辰的严望佳,新浪的汪延,信威通信的陈卫,芯晟(北京)的傅登原……这些人几乎代表了中国IT事业的国际化实力与能力。11月17日,媒体最新披露,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评选的第16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确定了30名候选人,邓中翰、李彦宏等人赫然列在名单中。中星微在纳斯达克的上市更为人瞩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