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这片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革的土地上,越来越多的“海归们”开始将创业的新起点放在了祖国。今年一至九月,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呈现了一个新高潮,共有三百八十四家留学人员企业注册成立,平均每个工作日就有两至三家留学人员企业诞生。
在回国后,“海归”们面临着在自己熟悉又陌生的环境下重新创业、生活的挑战。记者日前专访了美国“硅谷留美博士企业家协会”主席朱东屏博士,他向记者谈了留学生创业的一些所见所感。
朱东屏认为,目前,支持留学生归国创业已经在国内形成一个大气候,受到各地政府的重视。这从国内许多地方都设立了专门的“留学生创业园区”就可见一斑。由于经常组织留学生到各地考察,朱东屏对各地的创业园也有自己的看法:
北京、上海和深圳是留学生选择最多的三个城市。上海市场大、生活环境好,但同时国际大公司多,相对于创业者而言,留学生中“打工”的比较多;而北京作为首都,可以得到政府部门的经济支持,但同时本地公司多,竞争比较激烈;深圳的规模虽然不大,但是竞争氛围公平,其社会文化和观念、行为方式、甚至人们走路的速度都与硅谷很相近。
看了很多以后,朱东屏对于留学生归国创业潮背后的“隐忧”,也颇有感触。他列举了其中几点:
一,国内有些地方将留学生的合作项目只当作是一项“政绩”。留学生第一次去的时候被当宝贝,常常是非常隆重的接待。但是如果合作项目谈不成,再去的时候就会遭到冷淡甚至不理睬的对待。“我现在最怕的事情就是一去一个地方就给你搞大会、上电视。”朱东屏如此形容。
二,国内的融资体制与硅谷还差太远,知识分子的待遇与其可以产生的价值相比,还是太低。
三,各地对留学生的各种优惠政策还有并未落到实处的地方。很多细小的地方恰恰是留学生最需要的帮助,比如更方便的报税方式、外币兑换等等。
谈到留学生归国的角色转换,朱东屏也提出了诚恳的建议。他希望留学生们回国后,赶紧把“洋装”脱掉,尽快让自己本土化。
“第一份工作绝对是过渡的工作。”朱东屏说。很多留学生本来是作技术的,不懂管理,一方面要做好当二把手的心理准备,另一方面要做好“转型”准备,在没有合适市场时机情况下,不一定非要从事本专业,一步不到位就两步。等到有了积累和朋友,再回去作本行,那时可能已经找到了市场和资金,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一些。 (记者孙丽霞)
|